让本土音乐真正走进课堂

2009-08-04 09:21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新课改

翟 冰

[摘要]《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因此,作为第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教材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充分而巧妙地利用教材来组织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弘扬本土音乐文化。

[关键词]本土音乐 新课改 民族特色

新课改犹如一缕春风,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老师们带来了开拓、进取的契机。同时,它也激励老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想、新观念。《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因此,在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实验阶段的时期,作为第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教材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充分而巧妙地利用教材来组织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弘扬本土音乐文化。

以往我们音乐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注重用教材“教”教材,教学进度一成不变、固守陈规。如今,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单纯放在教材内,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兴趣是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有着由衷的兴趣和喜爱。音乐书里的歌曲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胃口”。因此,我产生一个想法:把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乡土音乐”整理成册,作为补充教材使用,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因地区、民族不同,造成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又可突出地方特点、民族特点。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从拓展教材入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本土音乐的交流。

一、合理开发,丰富音乐课堂

本土音乐的合理开发,首先需要音乐教师审美认识提升。这也正是一种由文化观念所引导的音乐教育行为。在长期缺乏文化观念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本土音乐,根本就不会唱家乡的歌。学生的情感兴趣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富有激情的人。

以自身为例,湖南是一个具有浓郁湖湘文化的大省,我们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特色音乐文化。如土家族的“摆手舞”、侗族的“请茶歌”等等,这些音乐不仅旋律动听,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乐于歌唱,而且和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形成互补。教学过程中,我在教材中湘西民歌《嘀咯调》学唱之余,又补充进了几首富有湘西特色的民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音乐课堂。学生唱得饶有兴致,连我也被和谐优美的本土音乐感染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湖南苗族民歌《赶边边场歌》,学生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名来自怀化山区的学生,自告奋勇地用方言领唱《嘀咯调》,令同学们耳目一新,兴致勃勃。最后,在大家的提议下,由一名同学来担任指挥,全班同学用长沙方言合唱了歌曲《嘀咯调》,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发并运用好音乐素材,不仅能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容易激发灵感和创意,让人人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兴趣,而且可以发挥教师的表演潜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机结合,融合相关艺术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艺术形式是融会贯通的。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音乐同歌舞、戏剧、文化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验并鉴赏,感知音画的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全面的音乐素养。

在湖南地方剧种“花鼓戏”的教学中,我结合课件,播放了戏曲的原唱,其中演员精湛的演技、唱腔博得了学生的喝彩。在聆听了活泼欢快的花鼓戏《刘海砍樵》,欣赏了飒爽英姿的“胡大姐”的同时,学生体会到了花鼓戏的迷人魅力。以此为契机,我引导学生画出“花鼓戏”的服饰,了解多元文化,促进相关艺术。我还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课后学唱《补锅》、《放风筝》等优秀的传统剧目;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湖南花鼓剧团寻访老艺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美、家乡好。

三、不断探索,塑造民族特色

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有人说,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表现的是文化恢弘的气势,记录的是人们的喜怒悲欢,音乐寄托的是民族绵绵的情思,铸造的是一方热土的理想与梦幻。

本土音乐是书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安排方面要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认识的多元化。因此,我给学生创造了“开放”、“平等”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个体音乐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被鼓励进入到这个环境中。如在欣赏湖南本土民歌《浏阳河》时,我认真引导、提示学生应先了解歌曲,从故事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20世纪50年代,一曲《浏阳河》唱遍大江南北。奇怪的是,在以后大约2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支歌的词作者似乎消失了,《浏阳河》被当作无名氏之作咏唱着,这里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学习兴趣有了,再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歌词出发,介绍词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1971年8月,年近八旬的毛泽东到南方视察途中,在长沙停留数日,下榻于蓉园宾馆。毛泽东在蓉园宾馆内观看电视转播。浓浓乡情触动了毛泽东的情怀,他听完了《浏阳河》后,情不自禁地说:“再来一遍”,转播现场完全靠电话指挥,听得指令传来,独唱演员赵海兰马上又唱了一遍《浏阳河》……经典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了歌唱情境。

本土音乐教学欣赏指导先行,我在教学中注重的是人文方面音乐熏陶。其目的并非培养专业歌手,而是培养青少年起码的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情趣,提高欣赏水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对欣赏本土音乐“好之”、“乐之”,就要从欣赏之道入手,让他们循序渐进地理解本土音乐的内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升华自己的教学过程,伴随着本土音乐而挖掘出丰富而新鲜的本土文化,取其精华对学生进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本土音乐真正走进课堂!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元素研究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