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理论及其理论贡献

2009-08-04 09:37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境理论评价

何 赟

摘 要: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理论为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马氏对语境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引起人们对情景语境的重视,更重要的在于情景语境的思想为解释实际使用中的语言意义提供了可能,为话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相当有益的背景。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 语境理论 情景理论 评价

在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中,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不仅为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资源,更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生平

马林诺夫斯基于1884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的一个贵族家庭,卒于1942年,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自小受到贵族式教育。1908年以优异成绩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1910年,因慕E·韦斯泰尔马尔克①和C·塞利格曼②之名,进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读人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14至1918年期间,在西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从事实地调查,1926年,又对美国印地安人进行调查。1934年到南非和东非进行调查。1938年前往美国,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遂留美定居,1939年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在1940至1941年期间,曾到墨西哥进行调查。正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马林诺夫斯基发现了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其语言学说最重要的在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及语境研究的重要性。马林诺夫斯基使用“情景意义”来探讨语义,认为语言是工具,而工具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反映的工具。”[1][P312]

马林诺夫斯基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1920)、《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1923)、《珊瑚园及其魔力·第二卷》(1935)等几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

(一)1920年,马林诺夫斯基发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一文。这篇论文主要描写的是与数词、形容词、指示词有关的小品词以及它们的语法特征。他在分析基里维纳语时说:“在研究各种组织成分的语法特征时,我们时刻都要记住它们的意义。证明一个表达方式应该归为名词、动词、副词或名词性指示词时,我们用的是语义学的定义,而不是形式上的定义。”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定义后的语法范畴有可能符合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区别,也可以使语言学家能自由地分析复杂结构中的组织成分,而无须用形式标准重新定义语法范畴。

(二)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深入地发展了他在《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中阐述的语言思想,首次提出了“语言环境”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思想符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1.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情境

第一种是叫“有魔力的”情境。一个词或一句话有可能会直接使外部世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话语的意义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用于人们典型的日常活动的语言,其意义直接来源于这些活动,也就是马氏所说的“情境语境”。

第二种语言情景是派生作用,即语言的使用与语言环境没有任何联系。例如书面语言,它的意义不能取自周围的人类活动的情况。可以说,这实际上区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使用。

马氏的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大类。马氏所说的“文化语境”是指说话者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情境语境”是指说话时已实际发生的事情,即语言发生的情境。他说:“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单词的意义,不能从对这个单词的消极的苦思冥想中得出,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对单词的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推测出来。”因此,只有在“文化语境”或者“情境语境”中,才能对话语的意义作出估价。

刘润清认为,马氏的“话语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是不能成立的,至少叙述性话语和衬语的意义与语言环境没有直接关系”[2][P216]。

2.讨论了普遍语法的范畴问题

马氏认为普遍性范畴是“真正的范畴”,它们反映了人类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他说“语言结构反映了真正的范畴,这些范畴派生于儿童和原始人对周围的实际态度。这些语法范畴……反映了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强加给人的权宜的、非系统的、实际的世界观。”马氏所说的“实际态度”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马氏认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范畴还包括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名词的各种格和介词)“存在于一切人类语言”。“名词实体”是语法范畴中的第一类,这是因为儿童最早感知和感兴趣的是具体的实物,动词类在儿童的认知中出现得比较晚。

(三)1935年,马氏在《珊瑚园及其魔力》第二卷,进一步发展了其语境理论。由于马氏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论的一些看法,他在该著作中修改了以前的一些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1.修改了《原始语言中》将语言使用分为“有魔力的使用”和“书面语言的使用”这两种观点。他认为,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也不是思想的表达,其意义也取自于语言环境。强调“一切词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亲身经历”。

我们认为,人要想理解语言的意义,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历,但是语言的内容极其丰富,没有人能够亲身经历语言所表达的一切意义,所以,人类许多语言的意义是间接学会的。

2.提出的新观点

(1)规定了语言学的研究素材——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马氏在文中写道:“孤立的词实际上不过是臆造的语言事实,不过是高级语言分析过程的产物。”即使是句子“也不能看作完整的语言素材”。

马氏关于语言学应该研究语境中的话语,是合乎道理的。但是将语言分析的结果认为是“臆造的语言事实”,是不妥的。

(2)马氏认为,有些语音不是单义的,而是有一个“意义范围”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语音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环境,则不能称之为一个词,而应称之为是几个同音的词。因为一个语音用于不同的语境,其意义也就不同了,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或多个语义上不同的词。

马氏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认为同一个词因使用于不同的语境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就会变成另一个词,那么,两个音同的词如果出现于同一语境,就是同一个词,显然是不成立的。

三、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评价

从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科背景和他大量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马氏研究语言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来透视人类学现象。他是因为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了“语境”,才提出“语境”思想的,而不是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自觉地研究“语境”。另外,他并未提出一套完整的语境理论,他对于语境的描述也略显零散。其“语境”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马氏认为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在充分肯定语境的同时,否定了语言内部因素对意义的作用。马氏承认书面语言的意义不能取自周围的人类活动情况,但是他所肯定的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的口头语言,其意义也不一定取自语言环境。刘润清认为,口头语言常常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这种情况下的语言可分三种:一种情况是语言与当时的身体活动有直接关系;第二种情况是叙述中使用的语言;第三种情况是在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中使用的语言,即衬语。因此,刘润清认为马氏所说的意义取自语言环境是不能成立的,至少叙述性话语和衬语的意义与语言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3][P216]。

(二)马氏认为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底取决于亲身经历。“这种语言充满了技术词汇,简单涉及周围环境,表示迅速变化,这一切都以习惯性行为为基础,参加者都很熟悉,并亲身经历过这些行为。”即没有经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不能认识语言的意义。这否定了人的思维运动,低估了人的认识能力,忽视了语言意义间接获得的客观事实。

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理论的贡献极大,他不仅引起人们对情景语境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意义不只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还包括情境意义。“话语的意义并不是来自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与其所发生的语境之间的关系”[3][P39]。这对于意义本身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使在意义研究中,原来只考虑语言内部因素而导致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得到了解释。马氏的“语境”思想,一方面是基于情景语境思想的开创性,给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意义解释提供了可能,为意义的研究、为话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相当有益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弗斯(John Rupert Firth)接受了马氏“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观点,以语言因素为标准,将“语境”分成由语言内因素构成的语境和由语言外因素构成的语境,并首次对语境的因素进行了概括,从而完成了构建语境理论的任务。

内容注释:

①E.A.Westermarck(1862一1939),芬兰社会学家,当时在伦敦经济学院任社会学教授,是在英国开设社会学课程的首创者。他还从事伦理哲学的研究工作,著有《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②C.G.Seligman(1837-1940),英国人类学家,当时在伦敦经济学院任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指导下写出了有关澳洲土人以及土伦岛居民的研究论文,从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引用注释:

[1]杨元刚.结构与功能:语言学发展规律百年回眸[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R·H 罗宾斯(R·H Robins).语言学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4]王祖望.马林诺夫斯基的生平和学说[J].国外社会科学,1980,(6).

(何赟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猜你喜欢
语境理论评价
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刍议语境理论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所遵循原则
语境理论视角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基于语境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