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音趣探析

2009-08-04 09:37于红艳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谐音韵律表象

于红艳 王 苹

摘 要:语音在经过韵律和节奏的人为处理后,可以把人心灵中有序的知性力量与生动的、创造性的想象力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语音可以起到增饰语辞韵味和情趣的作用。利用声音来增饰语辞韵味和情趣的现象叫做音趣。恰当地利用汉语语音特有的一些美质,就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音趣。从对汉语声韵调的利用上看,音趣可分为韵律趣、节奏趣、表象趣和谐音趣;从汉字音形义的结合关系上看,又可分为同音异义趣和同字异音趣。

关键词:音趣 韵律 节奏 表象 谐音 同字异音 同音异义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和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1]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也说到:“语音组合具有独立的节律和音乐形式,借助于这种形式,语言把人带入了另一个领域,强化了人对自然中美的印象,但语言并不依赖于这些印象,它只是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对内心情绪产生影响。”[2]语音经过韵律和节奏的人为处理后,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心灵,并在人的心灵中把有序的知性力量与生动的、创造性的想象力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语音可以增饰语言的韵味和情趣。

利用声音来增饰语辞韵味和情趣的现象叫做音趣。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利用汉语语音特有的一些美质,就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音趣。从对汉语声韵调的利用上看,音趣可分为韵律趣、节奏趣、表象趣、谐音趣;从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上看,又可分为两类,同音异义趣和同字异音趣。

一、音趣——对声韵调的利用

(一)韵律趣

汉语的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称为音质因素,声调称为非音质因素。利用音质因素的合理调配而构成语言优美和谐的旋律,我们称之为韵律趣。韵律趣主要体现在双声、叠韵和押韵上。

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是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法之一。将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回环的韵律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例如:

(1)那天你翩翩地在天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根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阻挡的逍遥。(徐志摩《云游》)

“云游”“自在”双声,“轻盈”“逍遥”叠韵,它们的搭配,使声音回环荡漾、婉转铿锵,给人带来深刻而强烈的美感体验。

押韵是在几个句子中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的修辞现象。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往复出现,不仅能显现汉语的音乐性,更能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

(2)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郭沫若《炉中煤》)

词中的“郎”“量”“样”都含有相同的韵脚[ang],它们之间关上联下,“第一个韵唤起对再次出现的韵的期待和悬念,再次出现的韵又唤起对前一个韵的回忆。”[3] 由此,便形成一种复沓回环、和谐悦耳的韵律。同时,元音a发音时舌位较低,开口度较大,音响洪亮宽阔,读来更是琅琅上口,给人以雄壮、豪迈之美感。

(二)节奏趣

声调和停顿属于语音中的非音质因素,但语流中不同声调的搭配和停顿方式却可以引起经验中已沉淀下来的审美体验,所以,由非音质因素在语感上形成的趣味,我们称之为节奏趣。平仄和节拍是产生节奏趣的修辞手段。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声调和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较大的关系。林语堂说:“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之可比拟。”[4]在汉语中,平声语调高扬、洪亮、开朗、绵长,仄声语调低沉、曲折、收敛、爽脆,平仄的精心安排和巧妙配置,可以增饰语言的声响效果。例如: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字调的搭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排列整齐严谨,使诗句有顿有挫,跌宕起伏,造成语音形式上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节拍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汉语中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并存,它们之间组合自由,为语流中语言的停顿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个语音停顿就是一个节拍,节拍的调配可以形成语言的节奏感和趣味性。例如:

(4)蛮子别忘了/你喜欢的那首歌/我的心属于我//你别忘了/小时候把芙蓉花瓣捋下来/算算好运气//你别忘了/不相信人/并不是你的特长……”(刘索拉《蓝天碧海》)

仔细体会这段话会发现,这个长句子的结构如同一张三拍子的乐谱,透过节拍打击出一种叙述的情绪,随着波动的音节停顿,读者可以充分感受作者款款道来的那种如泣如诉的忧伤,从而增强了语辞的趣味性。

(三)表象趣

某些字词的声音能够引起客观事物在人脑海中形象的再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让语辞附上一种表象的趣味。具有表象趣的音有两类,分别是象物音和拟音。

音义相融的象物音: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汉语有些字的音与事物的声音颇相似。如“滴”字的音,同雨下注阶的音相近,“击”字的音同持械敲门的音相近,“流”字的音同急水下注的音相近。甚至也有发音的动作仿佛像事物的,“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口如食酸之形,说苦字口如食苦之形,说辛字口如食辛之形,说甘字口如食甘之形,说咸字口如食咸之形”。这类字音在汉语里并不少,把它们用在语辞上,可以使语辞有字音和字义互相融合的风味,比之一般语言更加贴切有味。

形象逼真的拟音:利用语词的声音来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这是语言中最具表象趣的声音。借助拟音可以直接把客观事物描述得生动鲜明,逼真形象。例如:

(5)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孙犁《荷花淀》)

这是孙犁描写荷花淀的女人们划船的情形,“哗”是划水声。前面的三个“哗”一字一逗,节奏舒缓,这是闲适时划水的声音。后面的“哗”却是两字三字连用,说明妇女们正在快速地摇船。通过对划水声的模拟,将鬼子到来之前的那种宁静与平和以及到来之后的紧张与不安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谐音趣

谐音是借助字词间读音的相同或相近让人由甲联想到乙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音同或音近的字词的积极利用和开发。谐音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加语辞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从而提高语言的艺术情趣。例如:

(6)次日,在公社当秘书的兴富叔,由王大脚陪着,大大咧咧地来到麦收家。一路上,他以少有的好兴致用河南梆子与流行歌兼而有之的唱腔,挨头量脑地哼着刚从收音机里捡来的歌儿:猫猫鱼,哦,猫猫鱼,兴富不吃猫猫鱼……他欢畅地、开怀大笑着,“我说麦收,如今这歌儿咋把老叔我也给编排进去啦?我是不吃那啥猫猫鱼,我吃猪头肉。”(张一弓《流泪的红蜡烛》)

例子中歌词的原文是:“毛毛雨,呵,毛毛雨,幸福不是毛毛雨……”文中那位农民把“幸福”听成“兴富”,把“毛毛雨”也说成了“猫猫鱼”,都是由它们的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对于读者而言,这些词准确地表达了那位见识不广却对新事物颇为关心的农民的兴致,更增添了话语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音趣——音形义的结合

(一)同字异音趣

汉语中存在许多的多音多义字,即一个字具有不同的字音和字义。在汉语中,巧妙地运用汉字的这个特点来进行修辞,便会产生一种同字异音趣。同字异音趣多数出现在对联里。例如:

(7)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额:长长长长 (《中学语文》1984年第7期)

据说这是一位秀才为一家豆芽铺写的对联。全联都是用同一个字表现的,巧妙地运用了“长”有“生长”和“长短”的音义区别,构成“长(cháng)长(zhǎng)”和“长(zhǎng)长(cháng)”的对仗,横额是这两种意义的综合,可谓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

(二)同音异义趣

同一个声音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运用汉语的这个特点,便会在修辞中产生一种同音异字趣。例如:

(8)隋刘焯与从弟炫并有儒学,尝俱犯法被禁,县吏不知其大儒也,咸与之枷。焯曰:“终日枷中坐而不见家。”炫曰:“终日负枷坐而不见妇。”(《启言录》)

上例中“枷”和“家”,“负”和“妇”,它们音同义不同,使得语言表达别有情趣又意味深长。同音异字趣和读音相同的谐音趣有点类似。谐音趣是通过甲的音联想到乙,表达的是乙的意思,甲乙二者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而同音异字趣中的两个字或词除了读音相同外,二者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各自语义在句中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语言文字的应用过程中,把握汉语声音的某些特质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运用,既能丰富语辞的表现能力,又能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注 释:

[1]转引自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23页。

[2]转引自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52页。

[3]邢丽君.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修辞美感浅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3):41页。

[4]转引自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9页。

参考文献:

[1]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邢丽君.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修辞美感浅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8]年玉萍.汉语语音修辞略论[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1).

[9]薛梅.词语声音的修辞功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0]周国光.汉语语音修辞略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于红艳 王苹 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谐音韵律表象
书的国度
勇闯长龙阵
表与里
《谐音词里的民俗》
表与里
谐音词的规则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透过表象看公式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