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景看语言多维性问题

2009-08-04 09:37段思宇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

摘 要: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汉语中多维度语义的特点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分析。采用认知图景中的凸显问题和所要激活的要素,可以更为形象地解决汉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认知图景 多维性 凸显

一、引言

税昌锡在《语义表达的多维性与语义指向分析》(2004)一文中指出“人类认知世界的多维度特点,致使句法结构中的组成成分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存在多维度问题。”卢英顺在《关于认知图景的几个问题》(2005)中说,认知图景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认知图景在所激活的要素上存在着差异,还讨论了认知图景与相关成分的关系,以及基于认知图景的凸显问题研究,而认知图景对分析句法、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尤为有帮助。可见,运用认知图景,不仅可以解释句法、语义问题,还可以解释词义的引申问题。美国语言学家Cardell Hames在《论交际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2期)中也多次涉及语言现象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多维合成体这一说法。Hames认为语言信息的传送和接收不仅涉及言语代码,而且涉及语言使用者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及语言传输的物理机制,基于以上几点才形成了多维言说空间。

认知语言学是连接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神经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对人的言语机制的探索是实验性质的。语义是多维度的、复杂的,它涉及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以及主客观的互动。心理学、语义学、句法学等语言理论都系统地论述了积极型学习语言采取多维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并总结出综合运用认知概念结构、语义结构、语义分解理论、原型理论和配价理论进行多维释义的方法与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二、语言多维性剖析问题中认知图景的选用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意意合在汉语中的作用是正确掌握汉语的一条重要途径。语义的意合问题是指语言单位与语言单位组合时在意义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正体现了语言的多维性。汉语的语义多维性与汉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重整体综合性的思维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在认识和处理语言情况时比较倾向于概括、整体把握,这与西方语言学界追求的形式分层分析和逻辑推理是不同的。如:

(1)这花还是绣绒线好看。

(2)枕头套上绣着一枝梅花。

(3)近来时兴绣什么啊?绣枕头呗!

以上三个“绣”字在句中与其他成分相组合后所体现的认知图景关系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利用认知图景来分析,“绣”是指一种动作行为,即在某个载体上用针穿着某种材料来做成某种图案。由此分析后,施事、受事、结果、处所、材料就可以各归其位了。例(1)中的“绣”从认知图景来看,为一价动词,“绒线”并不是“绣”的内容,而是材料。其更深层次的关系即为用绒线绣花,“绒线”是材料,“花”才是真正的宾语,这时真正的语义指向才体现出来,动态模式、静态模式也一目了然。例(2)与例(1)相比,则比较简单。“枕头套”是处所,“绣”仍为动词,“梅花”是宾语,而且“着”在此处有暗示时间的作用,即表示已经绣完了,并不是还没绣或者正在绣。在例(3)的“绣什么”与“绣枕头”中,第一个“绣”字有可能是指绣什么图案,也可能是指在哪绣,还有可能是利用什么工艺绣。第二个“绣”字由于后面出现了“枕头”,所以把“绣”字制约起来了,这里的“绣”是指在什么载体上进行刺绣。

利用认知图景对言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使得言语中的各成分有了极大的能动性,为言说空间的分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对语义指向分析、中外翻译以及正确引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并进行合理交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自然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常见概念一样,“认知图景”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基于认知理念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常规的,或者说比较恒定的认知。认知图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静态的模式和动态的模式。静态的模式是对客体、方面的认知。如“筷子”是细长的、用来吃饭的工具,它有颜色多变,尺寸不一,材料不同等特点。动态的模式是指一个可感知的行为动作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各种概括的认识特征,如“吃”,是一个行为动作,行使这一动作的主体往往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且“吃”也涉及一些工具、内容等问题。同时,这两种模式,都有可能会涉及到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这两种模式又可以称为“物体模式”和“行为模式”。

关于认知图景的概念说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这里所说的两种模式是为许多人所认同的概括性认知模式。建立在这种认知图景基础上的语言表达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不是以专家的认知为基础的,而是基于普通人的日常认知经验的。人们的日常经验与有关的科学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的认知与专家的认知在所有问题上都不同。

三、从认知图景分析汉语语言的多维性

我们是从认知的角度讨论语言所呈现的多维性问题的,现将语言的多维性问题暂分为三大层面:空间、时间和内容。任何句子都会有这三个主要层面的渗透。

(一)空间层面

1.地点,如:

(4)我就在辽宁啊!

2.方位,如:

(5)我住在你的隔壁。

(二)时间层面

1.大时间

(6)过去,中国使用过煤油灯。但现在,那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小时间

(7)我其实下午三点到的北京,就比你早了15分钟。

(三)内容层面

1.主体

(8)他本就那么一个朴素的人,但是谁会想到他突然有这么大的改变呢?

1)施事

(9)你到底去不去把花买回来啊?

2)受事

(10)他最后还是被解聘了。

2.事件

(11)我经常看韩国电视剧的啊!

3.补充条件

(12)我看书的速度很慢,一小时只能看30页。

(四)制约问题

时间、空间和内容的混合如同化学反应,如果不能合理地融合,则不能顺利地达成表述语言的共识,也就不能达到其语用的目的,所以说相互间的制约同样重要。

四、语言多维性中的凸显问题

从认知图景看语言的多维性,往往有一些问题会凸显出来。如跟认知图景相关的要素是都要在语法结构中出现是只出现其中一部分等。从语言事实来看,一部分出现的情况比较多。如“吃饭”这一认知图景,所要涉及到的要素有吃饭的主体、吃的对象及数量、使用的工具、动作实行时间的长短、地点方位等。但是人们说话,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要素都体现出来。如:

(13)*昨天中午我在姐姐家里桌子旁边用筷子吃一碗面条吃了半个小时。

例(13)虽然能清楚地传达所有的信息,即句子所表示的内容与“吃”所凸显的认知图景的内容基本一致,但这种表达通常不会被人们接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将认知图景所激活的全部要素都表达出来。因此,在语言的多维性中,需要对其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做出选择。

五、结语

对于语言多维性问题,早在20世纪就有语言学家从计算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讨论。运用认知图景,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诸多句法、语义问题,还可以用来解释词义引申问题。从认知角度看待语言现象问题,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语言现象是多维度的,认知图景在探讨语言多维度思维空间上大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英顺.关于认知图景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卢英顺.认知图景与句法、语义成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税昌锡.语义表达的多维性与语义指向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段思宇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中文系 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