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09-08-11 09:01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人类生命

董 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负载着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语文不仅在传承文化,而且在弘扬人文精神。譬如,爱国思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健康丰富的情感、审美情趣等等。总之,人生的教育、科学技术的教育、文学艺术的教育都蕴含在语文之中。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

人文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和创新开拓的意识上,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辩证统一的位置上,二者不可偏颇,互相促进。

例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渗透。

1. 学生懂得勇敢、顽强、正确地面对人生路上遇到许多困难、挫折,不悲观,不气馁,承受苦难,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2. 关心残疾人,理解残疾人的心灵痛苦,多给予他们关爱、温暖,使之幸福地生活,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做出贡献。

3. 珍爱健康,珍爱生命。史铁生在地坛这座废园中,参透了生死问题,重塑了人生的信念,让学生认识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自己,珍爱生命。

4. 理解母爱,爱护亲人。母爱是平凡的,是深沉的,感受自己得到的母爱,应该回报母亲,不要做出让母亲伤心、寒心的事来。这篇课文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中动之情,晓之理,会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这样的道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存在种族歧视,这是历史的倒退,“人生而平等”,争取人类社会人格的平等,种族的平等,万物的平等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让学生接受平等思想、民主思想的熏陶,促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余秋雨的《都江堰》一文,除了学习文化散文的特点外,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创新思考,也引起教师的深思。都江堰之所以称其为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是因为它为百姓造福千年。李冰的伟大正是他的民本思想,他的利民富民的胸怀和责任感,使他由政治家成为水利专家,而不像某些官场败类,为一己私利玩弄权术,无视百姓疾苦,教育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认识极有现实意义,引发学生对做什么样的官的思考。

课文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学既传授知识,又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民主、和谐、协作、进取的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素养,又具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现代人。物质的丰富确实是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还应包括“人性”的进步。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因为告别了物质的贫穷,更是因为人类不断创造并拥有真善美。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不仅是因为教育培养出具有各种知识能力的社会建设者,更是因为教育能够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诚实、正直、追求科学与真理的人。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的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我们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人文人类生命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