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09-08-11 09:01陈春芝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美的心理健康作文

陈春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确实,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其育人作用不可替代。语文除了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外,它还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不良的业余爱好、人际交往中的疑惑、情感上的困惑……

本文将以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例,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更具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

1. 利用课文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初中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基础差,与努力理想不成正比,他们不堪重负,身心疲惫。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体会宋濂艰苦求学的经历,学习他嗜学、乐以忘忧的品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同学在摇头晃脑的朗读中,感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愉悦,把读书当作陶冶情操、怡情养性的生活方式,缓解学习的压力。读《奇妙的克隆》在了解“克隆”这一现代科技成果外,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2. 利用课文进行青春期心理指导。“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学生随着青春意识的萌发,早恋像雨后春笋,悄悄探出头。家长、教师的阻止,反而使他们越演越烈。通过品味《浪之歌》的语言,告诉学生浪对海岸的一片深情,可浪不忘自己的职责,他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人类最为圣洁的爱情之美,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观。

3. 利用课文健全人格培养。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的自卑心理。语文能锻炼他们的意志,能铸就他们成为大写的人。在大声朗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中,像海燕那样无畏;在品味《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中,学会为信念而斗争;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让学生从作品中深深地体会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体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问题,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利用课文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现代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感情冷漠、母子间有代沟,关系偶尔紧张。学习《背影》,默读车站送别一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的母亲》让人感慨良多。两篇写亲情的文章,滋润温暖了学生麻木的心。《老王》让学生懂得的是“善良”的珍贵,作为“有幸的人”要关心那些“不幸”的人。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理解,学会发现和珍惜,学会了善待周围一切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在阅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5. 利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当今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色情暴力的影视书籍,分不清真善美、假丑恶。语文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不出校门,美却尽收眼底。《桥之美》的诗意盎然,《济南的冬天》情辞并茂,《湖心亭看雪》充满情趣,《爱莲说》意味深长……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再如《藤野先生》展现的是人物美,《春望》展现的既有动人的音乐美,又有忧郁的民族情感美……欣赏这些诗文,学生既可得到语言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处处都存在美,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去引导学生,就会使每位学生都长出一双慧眼,发现真正的美。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健全人格。例如话题“心事”,作为青春期的学生自然有很多话说。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友情的思索、爱情朦胧的向往、未来的憧憬等,学生在写出自己心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吐为快的轻松和释然。教师面对一份份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同学分析在“心事”背后隐藏的人生问题,例如成长、奋斗、友情、爱情等,更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怎样正确看待和解除困扰自己的心事。以作文为契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很多的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可以被发现和解决,很多健康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养成。

2. 描摹眼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为改变中学生的一些通病,在“说不尽的桥”、“寻觅春天的踪迹”、“家乡风景独好”等单元的作文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在作文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乡土的情感。学生作文《美丽汀田我的家》一文写到:春天来了,汀田变得更加迷人了。走在干净的大街上,路两旁的行道树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起了欢快的舞,他们好像也在赞美这里的优美景色;河边青翠的杨柳,喷洒出垂直的柳条儿,再一看,又好似少女那披散的秀发,在微风中飘着;最令人赞美的就是那到处看到的花池了,设计师还特地将花草栽种成各种形态,有花形,有波浪形,有棱形,还有文字形……现在正巧春天来临了,百花正芳斗艳。电线杆上聚集着许多身穿着礼服的“春天使者”,叽叽喳喳地唱着欢快的歌儿……

3. 叙述感人的故事,协调人际关系。学完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单元,在作文教学中,可安排《我与老师》、《我与某某同学》、《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莲文化的魅力”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设计了“识莲”、“赏莲”、“咏莲”、“延伸”这几个环节。围绕这几个环节,同学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搜集有关莲花的资料,查找有关莲花的图片,翻阅有关莲花的书籍,朗读有关莲花的诗歌文赋,描述莲花的美丽,赞颂莲花的精神……学生从中吸取宝贵的民族优秀文化,并感受莲的高洁品性,力争做一个像莲花一样品性高洁的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次就能够完成的。比如第三单元“说不尽的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桥梁绘画组、桥梁知识组、桥梁文化组、桥梁设计组,让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有合作、民主、竞争意识,并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耐挫折的品质,观察、思考、创造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等。在活动中培养这种品质,更容易为同学接受,效果也更持久,远远胜过空洞说教。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携手同行,能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能多少改变学生心理的现状。但语文姓“语”,她不是万能良药。因此有几点建议值得一提:

1. 备课时要找准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合点,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2. 渗透时要注意潜移默化,切忌喧宾夺主;

3. 平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4.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

猜你喜欢
美的心理健康作文
打破平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