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个性培养策略

2009-08-11 09:01童彩萍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分组体育教师

童彩萍

一、培养学生个性,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1. 首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根据高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频度调查,对体育的认识态度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体育频度也因人而异。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体育教师要承认和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达到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把握获得成功的尺度。承认差异就要摒弃整齐划一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把青少年的心智活动放在可变的环境中去考察,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2.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总要提出一些共同的要求,但却不应因此而否定青少年的个性。假如这些共同的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它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最终被受教育者个性化。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因为强调全面发展而不敢承认学生个性存在的价值,不仅对个性发展不利,对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3. 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众所周知,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尊重学生个体需求,找到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爱学。体育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施展专长。此外,还应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4. 要注重自由活动。个性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育,要求学生不应满足于书本上和生活中所提供的现成的经验和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种理想的特殊环境便是“自由活动”。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磨练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对形成青少年健全的个性品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要注重自我教育。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因此,注重自我教育

对个性培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的个性应表现在情感方面。教师应当满怀热情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学生。美好丰富的情感是产生崇高道德行为的沃土。它能控制人体自然力的发动,调节活动能量的释放,增进人的生理机能。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会使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进而由“亲其师”到“信其道”、“乐其道”。

2. 教师的个性应表现在意志方面。一个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的教师,即使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也不会动摇。他会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教育良机,坚定、果断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又将成为学生行动的楷模。

3. 教师的个性还应表现在创造力方面。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劳动对象千差万别,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遵循,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就必须有开拓精神,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用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造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造出新鲜的经验。这也将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

4.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新角色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参与学生练习。教师在认定自身角色的同时,也扮演着学生知已与朋友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确,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等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教学活动,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缩小师生间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使学生因“亲师”而“信道”,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与教育,增进个性发展。体育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三、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发展学生个性

1.建立新的教材体系。要改革原有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教材的内容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特别要重视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接轨,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欢、符合实际的新教材体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

2.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高中学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而对于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某些项目的周期太长,无法集中练习,学生容易生疏、忘却,达不到教学效果。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通过开设专项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术,锻炼了身体,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从不想学到想学再到主动求学。对学生体育课选修项目教学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有96.3%的学生赞成“开展选修性教学”,有98.7%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排序是:篮球、足球、蹬山、形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跑)、体操,这说明了我们过去在教材内容和课时比例上,只注重教材搭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因此,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满足和追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 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发展学生个性。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摒弃“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合理安排45分钟,把传授知识变成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四、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个性的实践模式

1. 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分为性格分组法、兴趣分组法两种形式。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教师可从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从而收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2. 变换练习法。变换练习法是在一定目标前提下,运用不同方法、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对运动处方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例如将速度素质练习变成行进间高抬腿跑、变速跑、追逐跑、下坡跳、一级一级跑台阶、计时跑等等。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3. 竞赛法。比赛的主要特点是有“竞争”因素。学生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身体的能力,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使参加者的情绪达到积极状态,克服平时不能克服的困难,完成平时不能完成的动作。正因为比赛具有这些特点和作用,这也是用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练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4. 游戏、娱乐法。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不但是玩和娱乐,还要通过游戏来完成一定的项目和内容,寓教于乐。游戏教学,不但能丰富练习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还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传接棒技术的课中,先集体练习,而后采用连续比赛游戏,即每组同学分别站在各个接力区,1号拿棒起跑,依次传递下去到终点,然后向后转反方向做,使本来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5. 目标激励法。教师应在课前使学生明确本课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去达标;课中应不断提示目标,引导学生去达标;课后应师生共议达标情况,师生互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

猜你喜欢
分组体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分组
秋天在哪里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美育教师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