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探析

2009-08-11 09:01乔忠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两极分化新教材教材

乔忠华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浓厚,但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教材因素

近几年来英语教材不断改版,新教材力求话题反映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电脑、网络离农村学生还是太遥远。教材中的许多知识,有些连教师都无从得知,更不要说学生了。再加上学校又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学校安排课时少,若按部就班上,进度不允许,若赶进度,又是给学生夹生饭吃。另外,新教材词汇量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不断加大。农村大多数学生,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单词连认读都感到困难,更何况要读句子,操练对话,继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信心,慢慢掉队,以致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学习英语。

二、城乡差异

现在农村家长虽然也很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但在总体上,城市的父母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农村。从这一角度说,农村孩子就已经败在了起跑线上。再加上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城市家庭中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一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帮助。而农村家庭很少找家庭教师,也无力承担费用。另外,城市中的媒体先进,信息发布快,互连网进入家庭的很多,学生的学习环境好。农村学生除了在校每周四五节的英语课外,很少有其他接受英语的机会。

三、学生因素

首先,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农村学生虽能认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但对于学习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树立必须学好英语的坚定信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么是为了中考、高考,要么是出于家长的逼迫;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了“不想学”的念头。其次,英语学科中的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课堂上他们只是消极听讲,沉默寡言,只听不练,害怕出错,不愿参与操练、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课后他们也不注意巩固,因而无法形成语言技能,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所以越学越觉得困难,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造成两极分化。

四、教师因素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但目前在岗的中学教师很多都是老式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出来的。这些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超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所受的这种影响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上采取“新教材旧教法”,上课依旧“满堂灌”,复习仍然“题海战”;而且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活动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久而久之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另外,新教材的知识量很大,需要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舞蹈、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才能,而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在这些方面欠缺,以致影响了上课的质量。英语课上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讲解单词、词组、语言、对话或课文,活生生的语言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因此学生掌握的是一些零散的语言。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魅力大减,学生对其教学能力不以为然,渐渐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

总之,防止和缩小英语的两极分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思考和实践。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之以渔,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感,就一定能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

猜你喜欢
两极分化新教材教材
教材精读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减少农村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之我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