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研究

2009-08-20 08:32余黎峰雷星晖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余黎峰 雷星晖

摘要:文章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属性进行耦合分析,并根据自组织进化原理,提出供应链系统应确立引导控制、充分授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指出提升各节点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供应链关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阐明供应链关系管理的要点在于提升各分形企业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节点企业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组织理论,在自然界获得很大成功,不少人把它应用到社会科学问题的讨论中,也取得良好效果,它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人们利用自组织理论建立社会问题的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了解复杂系统本质属性。但是,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供应链系统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本文尝试用自组织理论和方法探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的问题,以期得到有益的启迪。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和自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1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研究概述。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依据资源基础论,任何组织都可以看作是一组特定资源或能力的组合。那么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若干项活动围绕多种资源的种种相依关系而复合形成的联结,因此供应链管理也就是对活动间相互依赖的管理,或者说,对活动承担主体在资源生产和利用中的相互关系的协调。根据戴尔和辛格的主张(1998)。这种协调可以获取“关系租金”。“关系租金”是指企业在合作关系中获得的超过正常水平的盈利的收益,它对供应链盈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后Kale et al,(2000)提出了关系资本的概念,并和古拉蒂一起将关系资本定义为“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联盟伙伴以及内部业务单位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网络的价值。”他们认为企业在应对新形势时,应用纯熟的方法来管理它们的关系网络,可有效将这些关系打造为与使命攸关的资产,即关系资本(2005)。不少实践经验也表明,在企业合作关系上的投资不仅能带来生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还有助于促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调适力的提升。美国经济学家Bruce w.Morgan通过对企业关系实践的研究:企业外部的市场关系应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关系资本,因为外部市场关系对市场竞争和投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菲利普(Phillip)、温德尔(Wendell)研究认为,供应链中战略伙伴关系是很重要的,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的开展工作。维瓦尔(2004)对荷兰化工行业典型企业的研究,初步证明资产专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活动相依性创建要求企业间进行网络化联结,而强化网络关系的结果对于提高关系租金和知识共享潜力具有正相关的影响。这种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认同。同时马德霍克的研究和洛伦佐尼及利帕里尼所持的观点表明,作为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仅来自于生产技术方面的业务能力,而且源自与关系治理有关的协调能力,即关系技能。显然这些研究结果都支持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间建立和维系良好关系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学者围绕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问题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针对节点企业间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学者们提出“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竞争关系”、“战略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等概念。针对如何建立,学者们研究指出,信任和契约是节点企业间合作关系建立的根本,并针对信任产生的机制和契约性质及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针对如何维系和发展节点企业间关系,在强调信任的基础上,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从供应链构建之初合作伙伴的选择,到节点企业间契约协调、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价问题等诸多内容。

但是上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研究的基点在于阐释节点企业间如何做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管理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

2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普利高津和哈肯创建的一种系统理论,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即为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是耗散结构出现的三个条件。耗散结构理论回答了在什么条件下,新的结构和新型的组织能够自发地形成。

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涨落”被认为是新结构产生的触发器。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协同学回答了新结构或新组织出现的根源。

突变论指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它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突变论揭示了突现机制是自组织运动中主要的核心机制。它是系统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级的直接过程。

三、供应链系统与自组织系统的耦合分析

首先,供应链作为企业与企业间联结组成的网络组织,因为存在的目的是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就是通过资本、信息、技术等的联系和交流,实现系统的发展,因此供应链本质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次,根据资源基础论,各节点企业都是异质的。供应链系统的要素是各节点企业。按照远离平衡态的含义(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供应链系统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再次。供应链系统运作是靠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而各节点企业间相互作用机制显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线性依赖关系,在数学上不满足叠加原理。属于非线性相互作用。依据耗散结构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同时,供应链系统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企业间为了生存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合作链接,那么根据自组织系统的定义(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认为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直观分析见图1。

图1中大椭圆代表供应链大系统,椭圆边界的虚线表示系统和外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属开放系统:系统内的各节点企业(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是“子系统”,用虚线表示其边界,代表也与外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双箭头虚线表示各子系统间彼此非线性相互作用,单箭头实线表示供应链系统中业务运作方向。同时由于组成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功能异质。资源异

质。系统远离平衡态。

此外,根据研究者戴俊的分析,各节点企业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由此我们可以用自组织理论来对供应链系统管理进行探讨,包括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我们认为研究供应链系统的各种自组织演化规律和自组织特性不仅是供应链系统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有力途径,还有助于把握供应链系统的演化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投入,更助于摆脱供应链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管理困境。

四、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分析

1确立引导控制、充分授权的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模式。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或顾客自发组成的自组织系统,各节点企业属于“子系统”,它们合作是为了通过系统协调形成的合力应对快速且复杂的变化,促使整个系统进化。为了实现协调,在供应链系统中,往往依靠系统自发形成的集权管理体制来协调节点企业间的关系。一般地。供应链系统集权管理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供应链核心企业来对供应链系统进行管理:另一方式是由超越系统的供应链网络管理机构对整个系统实施管理。同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企业作为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严格按照系统管理主体的指令来运作,而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实现自我发展,然后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供应链整个系统的进化。表现出自组织特征。

既然供应链系统存在集权管理现象,就摆脱不了集权管理的固有弊端:按照艾什拜的观点(1968),集权管理无非是以增加管理手段的复杂性来应对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那么如何减少集权管理的固有弊端呢?耗散结构的自然动力学告诉我们一个悖论:“组织越是自由。就越有序”。马修斯在《全息组织架构》一书中指出,将复杂系统设计成若干复杂程度相对较低的、自主运作但具有自相似性的低层次系统构成的协作系统,将促使部分与系统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得到彻底的重构(1996)。德国教授瓦内尔(1992)的研究也指出。分形无通过自主和自律的合一,实现提高效率和柔性的统一。据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通过引入多个决策中心,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自调控来补充对复杂系统的管理力度。

因此我们认为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主体:“链主”或者“中央协调管理机构”,可确立引导控制和充分授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有效管理。所谓引导控制是指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主体因为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强制性管理权力,主要依靠节点企业间共同制定的“契约”来发挥控制的作用,那么有效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制定引导性规则,附之一定的参数进行调节来进行管理。而充分授权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作为系统的“分行元”,属于“智能体”(Agem),具有自组织和自律相结合的特性。链条管理主体应充分认识和遵从“智能体”的智慧,鼓励各节点企业自我管理和完善,促进链条向着高级、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各节点企业在作为业务运作单位的同时,可以得到授权而履行对供应链进行“补充”管理的职责,这样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就共同承担了系统管理的职责,每一个节点企业都负有促进相互间关系协调、顺畅的责任。但因为各“智能体”有着远离平衡态的特征,因此在自组织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朝着系统优化相反的方向行进的可能,所以“链主”对这些造成系统退化的可能进行监控,适时干预和引导,促进整个供应链系统向高阶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些结合起来,就是供应链系统引导控制和充分授权棚结合的管理模式。

2提升各节点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供应链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自组织理论指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优化功能越强。拥有自主性的个体,在不存在命令中心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或局域范围内的非线性作用,可以产生全局性的秩序,因而供应链节点企业作为供应链系统中的“子系统”,不断提升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助于整个系统的优化功能增强,国内学者吴彤研究指出:创造条件使得系统自发走向自组织,是一种遵循自组织原理的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管理措施。因此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主体需要做的不是直接管理这一系统,而是要制定一定的规则,放手让各节点企业增强自组织能力,来推动整个系统的演化。因为这是与“系统非线性的、自组织演化”特征相适应的“最好管理模式”。各节点企业(分形元)虽然是自主和自律的结合体,但是自主是比自律更为重要的自组织条件。

自组织机制也是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根本机制,系统的基本建设模块通过自组织形成自身的秩序以适应环境,并将环境变化反馈到系统内部,通过改善基本建设模块和重新自组织达到学习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进化。自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表现为对系统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能力,因而各节点企业自组织能力增强意味着自身柔性的提高。供应链作为世界经济竞争形势剧变而出现的“超组织”。系统柔性成为衡量供应链系统成功的关键指标。而供应链系统的柔性和各节点企业的柔性是密切相关的:系统中各节点企业的柔性越强,整个系统的柔性就会越强。因而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的自组织能力提高是系统柔性提高的基础。

提高节点企业自组织能力关键在于各节点企业自身的努力。协同学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因而各节点企业要把协同作为行事的原则,作为自组织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它们在协同引致的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建立无缝联结的关系状态,激发出更强大的关系资本。当其间关系状态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产生突变,激发系统进入新的有序稳态。

3各节点企业发展独特核心能力是供应链关系管理的重点。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从元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这个系统在宏观上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的自组织功能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按照这样的逻辑,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子系统)的非线性机制是系统朝着有序、高阶方向进化的本源。而各节点企业间非线性作用的形成基础是各节点企业的异质性。共存于同一系统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异质的最主要表现是各自拥有独特的核心资源或能力。正是这种独特核心资源或能力才把它们联结在一起。互补协同,在复杂的市场中集合参与竞争。各节点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差别越大,异质性越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碰撞会越剧烈,产生的协同效应和相干效应就越强。整个供应链系统出现新的、更高阶的有序状态就越有可能。

同时普里高津指出,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最终激发系统自组织的是“涨落”。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特核心能力的发展过程意味着企业在不断的变化。而企业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系统的涨落,节点企业各自的涨落随着彼此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形成系统的“巨涨落”,促进供应链系统“跃迁”成为可能。由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发展各自独特核心能力形成系统进化的推力。

五、结论

文章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分析,指出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根据自组织理论的组织进化原理,结合供应链系统形成的目的,提出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的要点:(1)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管理应采用引导控制、充分授权相结合的模式;(2)提升各节点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的根本原则;(3)各节点企业发展独特核心能力是供应链系统关系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戴俊,企业的自组织待征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现代管理科学,2002,(10)。

4楼园,韩福荣,从自组织方法论角度看企业仿生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2)。

5陈荣虎,略论经济系统的两种演化机制,系统科学学报,2007,(3)。

6叶飞,孙东川,朱怀意,网络经济时代的敏捷虚拟企业与自组织理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