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2009-08-20 08:32徐礼伯施建军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素质

徐礼伯 施建军

摘要: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迫切需要具备的素质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坚强的心理素质、系统的思维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交班能力等。

关键词:转型经济;民营企业家;素质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但也存在着出整体层次不高、企业寿命不长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太短,已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2005年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称,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笔者认为,中国民企的“短寿”很大程度上与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有关,我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提高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

日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改革仍需向也正在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伴随经济体制变化的还有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催生了民营经济,同时经济转轨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又磨练了民营经济。转轨经济为民营经济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但从眼前和短期而言,由于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转轨、金融风暴、产业升级对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我国民营经济还具有一些不同于国有、外资经济的特点,使得我们专门探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问题变得更有必要,如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就是投资人或老板,很少是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一般把“身家性命”系于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比国企难,政府对民企的优惠政策远远少于国企和外企,民营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对国企般的“庇护”、对外企般的“暖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企是在夹缝里生存。也正是这种环境的磨练,造就了民企非凡的生命力。结合这个实际及几个典型案例,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应具备的素质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限于篇幅对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家的这些素质本文不做探讨:

一、应具有商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吴晓波在《大败局》和《大败局Ⅱ》中深刻剖析了19个“失败”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发现他们失败的表面原因虽然很多,但其实这些失败企业内都隐藏了一些不为人察觉的共同的“失败基因”,使得这些企业始终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这些共同的“失败基因”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家缺乏道德感和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们要么对消费者的智商极度地蔑视,要么对其产品夸大其词,要么对竞争对手冷酷无情。要么追求乱中取胜,要么追求“不按牌理出牌式”的以奇取胜,要么以假乱真,甚至用有害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投放市场,而最终吞下这苦果的还是这些企业自己。在这么简单的道理面前,仍然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前赴后继。不断重复着“失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做企业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做事业。他们的内心对企业规模的欲望几乎都“极度膨胀”,都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失去了处理事业和赚钱的关系,其实它们之间根本没有矛盾,这正是系统的职业精神的缺乏。因此。民营企业家应把建立商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工作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正如吴晓波指出的那样,中国企业家首先必须完成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可惜的是在吴晓波提出这个呼吁7年后的2008年,缺乏职业道德的一场场“大戏”仍在上演,当然这些企业和企业家们为此同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他们代价更大的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由此可见,商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现在也迫切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学者、消费者等等共同参与到这个工作来,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企业家商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整体提高。

二、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通往成功和卓越的道路上也必然要历经磨难。甚至失败,把“身家性命”系于企业的民营企业家们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今年江苏戴南某不锈钢企业的老板自杀值得我们深思,据有关报道。说该企业在原材料价格高位时大量囤积原材料,今年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亏本和资金链断裂,老板为此想不开而轻生。这个企业先是欲望膨胀。铺大摊子,后是大摊子失控,企业主又没有充足的“心理资本”做支撑,而发生了悲剧。我们办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像这么大的企业家遭遇行业寒流,面临经营困难本来是“正常”的事,但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结局,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素质问题应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民营企业家自身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训练,学会放松心情,学会排减压力,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如前所述,民企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要迈过许多“坎”,而多数企业会从市场上消失,假如民营企业家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到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试想一下,假如史玉柱在当初巨人集团倒下时也倒下了,中国后来就不可能有“脑白金”、“黄金搭档”、“征途”等,当然更不可能有人来偿还他当初欠下的债务。面对巨大的失败,沉重的打击不但没有击垮史玉柱,巨大的心理能量让他表现出非凡的韧性和耐力,勇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中站起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最终重新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总结史玉柱,他的商业天才曾让他在“脑黄金”上获得巨大成功,他的创造地标的冲动让他彻底失败,他面对失败的勇气又让他继续前行,而且越行越远;纵观史玉柱,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但让他的智慧不断闪烁光芒的却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他的“心商”和“逆商”支撑了他的“智商”:展望史玉柱,他的未来仍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但他的“心理资本”应该可以让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好人一生平安”。

三、应有系统思维能力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今天人们面对着多得让人无法吸收的资讯,复杂程度是空前的。面对这些资讯,企业该怎么办?企业光有把复杂资讯装到一个大箩筐里的勇气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有处理复杂资讯的智慧(张雪平,2005)。企业应学会在复杂资讯里寻找一条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主线,抓住主要矛盾,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

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深刻认识这点是非常必要的,民营企业大多实力不强,缺乏技术和资金,他们必须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纵向横向都有),在纵向合作中。大多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很多民企是替外商做代工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企由于又缺乏系统思维的能力。往往由外商主

导了价格,而我们自家兄弟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代工利润下还打价格战。外商轻易地就挑起了我们自家人“杀”自家人的价格战,很多企业在定单增加时盲目扩建,其实这是“死亡”的开始,假如这些民企多一些系统思维,从相关企业的整体利益来考虑问题,形成联盟,外商就不会那么容易“得手”。

企业家还有许多能力比如洞察力、战略思维能力、广阔的视野等等,其实都是系统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系统思维能力强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看透了、敏感了,就具有了洞察力;如果企业在经营中的处理诸如长期与眼前、经济与社会、内部与外部等的关系问题时,能从整体是、全局上、宏观上考虑问题,就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如果考虑问题时把更大的外部环境范围、更大的时间跨度看成一个系统,其实就是广阔的视野等等。

四、应具有创新精神

可以说所有的企业都已认识到创新对自己的重要性,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大量的文献已做论述,很多企业把创新作为自己的口号、宣言或价值观,诸如“创新是灵魂”、“创新是生产力”、“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口号到处可见。应该说,所有的企业家都有创新的欲望和冲动,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发展应该说是历尽千难万险、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他们根本不缺创新所要的劲头,企业也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做法。仔细研究一下爱多、秦池、德隆等失败的企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并不缺少新的做法,大多是做过了头,甚至有的违法,这些企业的企业家曾经都是“创新”的典型和代表。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缺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新的思维与做法,但他们都失败了,为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今天都在讨论创新有多重要时,但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实质是什么7以及该如何创新?现在我们最缺的其实是对创新和创新精神实质的理解。

现在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存在许多认识的误区或片面性,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凡开创一项新生意或新事业就是创新。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索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实现创新。创新包括五个方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在他看来,是否能称为企业家,关键在于他是否履行了创新的职能。也就是说是否履行了创新的职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企业家的标准。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又发展了熊彼特理论,他认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在德鲁克看来创新就是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产出;创造出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东西,改变价值:开创新市场或和新顾客群;视变化为常态,总是寻找变化,对它做出反应,并将它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他并且指出创新精神与企业规模无关;与所有权无关;与企业家的人格特性无关,因为创新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要理解创新的实质,区分创新与发明、创新与投机的关系以及做到对创新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进行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创新不等于发明,其次,创新不等于投机。民营企业应从爱多、秦池、德隆等企业的身上吸取教训,民营企业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否则根本没有资格参与竞争,民营企业又是最“折腾”不起的群体,所以更要吃透创新实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

五、要有交班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美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为24年,大约有30%的家族企业延续到第二代,不足16%能延续到第三代。而在中国,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家族企业。且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才2,9年。要解决民营企业短寿问题,除了要提高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以确保企业在第一代创业者的手中能较好生存和发展之外,还要能解决好家族企业如何交班的问题。

我国比较成功的家族企业目前基本上到了一、二代的交替时期。能否成功解决交接班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先生是对这个问题较早思考和实践的企业家,他的企业也已基本实现了成功交接,茅理翔认真总结了方太的经验,并将它上升到理论层次,他在《家业长青》一书中以他的睿智,探索了家族企业永续经营的黄金法则,提出了家业传承的诸如“口袋理论”、现代家族制管理模式等全新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还要认识到,“家业传承”的模式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即使已经是很成功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照套,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特定的背景和特点,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从已经解决了交接班问题的公司来看,企业之间的做法也是不相同的。即使现在看上去成功的企业,将来也不一定是成功的,因为现在那个“退位”的人还在,还在发挥着他的影响力。对民营企业家来说。交班的能力,实际上是能不能建立一套让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的能力。

前面笔者重点讨论了在转型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应具备的五个素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建立社会资本的能力、专注于本业、专注于长期发展、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等都是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能力和素质是所有类型企业的企业家都必须具有的,故没有进行讨论。

注释:

①摘自邵明路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所作的推荐序。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晓波,大败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晓波,大败局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朱恒鹏,创业者、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民营企业绩效,摘自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茅理翔,家业长青,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张雪平,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及其思考。学海,2005,(6):205-208。

7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王雪梅,谢实编著,西方经济学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李新春,张书主编,家族企业: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爱的艺术家
爱的艺术家
爱的艺术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没素质
微素质
没素质
海军飞行人员能力素质结构模式与培养研究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