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反思

2009-08-31 02:58刘娟花
关键词:学习者建构规则

刘娟花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主要追求。一般认为课程目标由四部分组成: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是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而过程是独立于其外的。那么过程的确切定位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创造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学习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扎根于过程展开这块沃土之中的。只有在过程展开中,学习主体才能利用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身展开深入对话,从而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生命的把握、对意义的追求。因此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过程为基础,但过程不应是课程的目标,而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这就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过程。

一、营造重视过程的氛围

[现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级各类的培训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介绍新课改理念的书更是铺天盖地,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厌其烦地描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扮演的“不良”角色,大力宣讲学生所具备的优良品质,通过批师颂生来告诫教师们:新课改成功与否就看教师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转变。

[反思]问题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应该承认,“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钻研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但也要看到个体生命的成长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实现的。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整体、轻个体;重守成、轻创新;重内敛、轻外张等思想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生命的真正成长。

[对策]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可能造成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要主动树立起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深刻领会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过程即课程思想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其认识到过程的展开对生命历程的丰富、生命活力的激扬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认可过程、欣赏过程中自觉提高参与过程的主动性,为课程资源的创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原动力。

二、培养利用过程的能力

[现象]新课程载承了太多的课程理念:建构主义、进步主义、后现代主义……教师面对种种陌生的名词和理念,感觉就象观看《十面埋伏》一样,在美焕绝伦的背景中,两位剑侠在空中飞来飞去打斗,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反思]课改理念不可谓不先进,它为教师们提供了奋斗目标,可是没有精良的装备。又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理想彼岸呢?新课改不能有效推进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课改理念的大肆宣扬和具体实施策略的缺失造成教师的迷茫。

[对策]新课改强调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注意,这仅仅是“学习方式”,既然方式已经明确,方式运用所需的载体——“过程”也得以重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么“东风”究竟是什么?是学习主体自身学习策略的形成,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

1重视技能智力的培养

智力技能就是学习者掌握概念规律将其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也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对外办事能力,其核心是规则的构建。这就意味着既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解题规则的培养,又要重视其处事规则的培养。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们已经注意到了学科知识、解题规则的建构,但在课改推进中,对学生处事规则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共同建构起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规则,为过程展开、课程生成提供制度保证。

2重视认知策略的培养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也就是怎样学习的方法,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对内调控能力,其核心是反省认知策略的培养,即认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等方面的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检测学习结果的标准,并对学习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调整,从而真正学会自我学习,为过程的展开、个体生命活力的进发提供内驱力。

猜你喜欢
学习者建构规则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让规则不规则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