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白描看苏青

2009-09-05 04:10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苏青孤岛张爱玲

王 勉

王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上海松江区某部门。出版散文集《那些人 那些景》等多部;主编《语文新阅读》等十多种书籍,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书种。

四十年代的上海滩,苏青与张爱玲可谓双峰并峙,她锋芒毕露的个性、辛辣老道的文笔,无啻于乱世战火中的一段传奇。1941年底日军侵入上海之后,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被日伪势力包围的“孤岛”,上海由此进入了孤岛时期。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坛,因为忌讳颇多而陷入了萧索的境地,苏青秉承着“不写时局,不论政治”的作书宗旨,以爱情为经,以消遣为纬,竟然引起了空前的抢购风潮,遂成为“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尽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她曾明珠失色、美玉蒙尘,但是那些热烈的章句和奇诡的思想却有着经久不变的鲜活色彩。

苏青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一个殷实的家庭。她的父亲冯松雨是庚款留学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他身上拥有着早期留学生固有的离经叛道和不落世俗,这些特质也深深影响着年幼的苏青。苏青对文学的领悟力从幼年时便已初见端倪,7岁时,她已是远近闻名的“女神童”了,读深奥的文言却可以做到过目成诵。但小苏青也常有惊人之举,她喜欢像男孩子一样在田间肆意地奔跑;她喜欢向大人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直到他们哑口无言;她也喜欢与同龄的孩子们争辩,然后用自己的伶牙俐齿将他们一一打败。有人曾这样评价苏青:“宁波人是热辣的,很少腐败的气氛,但也很少偏激到走向革命。他们只是喜爱热闹的,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当真是一语成畿。苏青的快人快语、语出惊人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宁波人的热辣天性。苏青高中时就读于学风严谨的浙江省立四中。她爱吹箫,清远悠扬,愁肠百转;她也喜欢治文,将自己的少女情怀付诸于笔端。同学们仰慕她的才华,将她称做“天才的文艺女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山河破碎的现实让苏青爱国的热血激荡不已,她与同学们一同上街游行,分发传单,号召政府抵御外敌。然而,东北沦陷只是中日之战的序曲,从此以后,中华大地,战火频仍,无休无止。战争让无数的中国人觉醒了,用鲜血和生命来构筑精神的长城;战争却让苏青迷茫了,从此将自己埋在了故纸堆中,再不闻窗外之事。

1934年,21岁的苏青尚不及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便奉父母之命嫁给了与自己同龄的李钦。婚礼的当天,苏青便撞见了丈夫的外遇,从此为婚姻奠定了灰色的基调。苏青有一部小说《结婚十年》便是对自己这段婚姻的回顾。小说里,苏青用写实的笔法,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苏青的文章就如同她的为人一样,质实而直白。对于这些,张爱玲给出评语是“伟大的单纯”。苏青的文字没有潘柳黛的婉约没有张爱玲的绚烂,但如同水墨白描,隽永绵长。她在自己的书中记录了许多称得上隐私的事件,这在她看来是真情流露,是描写真实生活必然的步骤,但在保守派的眼中却成了离经叛道。《结婚十年》一上市便引起了轰动,有真心认可她作品的,也有抱着猎奇心态想要窥探隐私的。对于这一切,苏青看得很开:书的热销能换来丰厚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苏青不像丁玲,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苏青也不若冰心,用一支健笔书写人世间最纯真的情怀。苏青最似张爱玲,将自己置身于轰轰烈烈的时局之外。尽管她们性格迥异,一个是胸无城府,口无遮拦,一个是“从来没有一句痛快话”的内秀,但艺术上的惺惺相惜、理念上的珠联璧合和事业上的相互援引却让她们产生了战友般的感情。苏青时常在《天地》杂志编后记里夸赞张爱玲的作品,比如将《封锁》称作是“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张爱玲也乐于投桃报李,她在《我看苏青》中写道“把我同冰心、白薇他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直把苏青引为知己了。有一帧两人早年的合影,张爱玲着一身洋装,低眉敛目;苏青着一袭旗袍,目光炯炯,将两人殊异的个性和相契的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982年的深冬,上海的天气异常寒冷。六十九岁的苏青在贫病交加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两年后,上海市公安局作出《关于冯和仪案的复查决定》,为苏青恢复了名誉。再后来,苏青的外孙将她的骨殖带到了美国,从此她留在中国的最后一点痕迹也消失了。回顾苏青的人生,一身反骨,几多坎坷,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猜你喜欢
苏青孤岛张爱玲
孤岛(外一首)
孤岛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图片新闻
两个女人的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