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建设与高校就业双赢之策

2009-09-09 09:40赵明家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6期
关键词:吉林毕业生基地

赵明家 杨 征

摘要现阶段,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索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渠道,为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亟需深入探讨研究。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建设人才需求高校就业

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吉林省人民政府要求高等学校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科技支持;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满足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

影响大学生在老工业基地就业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老工业基地建设中的长春、通化、白山、安图等多个地区的人才状况和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省内农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及对吉林农业大学2003-2007年期间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项调查,积极探索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人才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了下不去、留不住,供求无法实现对接的难题。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满足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

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完善。吉林省在吸引和利用人才方面的政策还存在着缺陷,特别是缺少如何把省内农业院校毕业生留住,如何使留下的毕业生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政策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和大量外流。

毕业生就业观念急需转变。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着期望值过高,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业,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就业,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就业等明显的倾向性,缺少艰苦奋斗精神,这些都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是大学生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实现就业的最大思想屏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就业指导课程只针对毕业生开设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全程化、全员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实现途径急需拓宽。国家和省政府已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现,但对于每年数百万的毕业生就业来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需要更广阔的途径。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与推动老工业基地建设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整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为手段,以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施体系为保障的就业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布局和课程体系。根据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适时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吉林,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依据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应强化优势专业,扶持新专业,适度调整专业规模。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积极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的粮食工程、交通运输、自动化等应用型专业;适度发展家政学、应用心理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使专业结构得到优化,专业布局更加合理。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实施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框架,即按公共平台课、专业属性平台课和扩展平台课的“三大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设置课程。

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施体系。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的领导机制。实施大学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校院二级领导体制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实施的关键。吉林农业大学建立起由党委书记和校长负总责的“四抓一落实”的工作机制,即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重点抓、全校教师人人抓,切实把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机制的实施,学校已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工作来抓,并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紧密联系,拓宽了就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极大的促进了毕业生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实现就业。

二是建立“一个主线、四个结合”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建立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为主线,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贯穿大学阶段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就业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指导毕业生转变在地域上偏重大、中城市,迷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择业误区;通过采取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政策与形势、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集体指导,利用职业测评、个体职业能力分析等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性格测量等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以增强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求职技能指导,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招聘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指导效果。

三是建立“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条途径”的工作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必须有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运行“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条途径”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两支队伍即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队伍。三条途径:一是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展咨询、招聘等工作。二是利用洽谈会的形式,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三是走出校园,主动出击,深入省内外各企业、人才市场,传递和收集人才信息,占领就业市场。

四是要建立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机制。高等农业院校要校注重发挥教师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的专业、科研等优势,把毕业生生产实习、产学研结合、支农扶贫等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力,引导学生走向基层、投身一线的重要途径,将毕业生人数化整为零,形成了“上下齐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开拓机制。以服务吉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导,积极与县(市、区)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寻求学生就业岗位,采用“送货上门”的方式,推荐学生就业。

构建大学生基层就业体系,对广大农村和基层一线人才的供给十分关键。

一是创立产学研结合扩大就业、董事会办学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科研、实习基地等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带动大学生就业,把毕业生产实习环节与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同企业、社会用人的协调统一,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机会,缩短毕业生适应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吉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利用董事会办学的优势,建立“顶岗实习——预就业”基地,有一大批毕业生到董事会单位就职,如到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工作学生达237人,皓月集团、吉林华正等董事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很多都是我校毕业生。

推广“安图模式”的基层就业机制。联系政府向基层输送毕业生,满足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对基层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与政府联系,建立选调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作为地方干部贮备的“安图人才选调模式”是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一项新举措。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安图县、白山、通化等地推广了“安图模式”,选调了大量的毕业生,效果显著。

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就业。在广大农村建立了科技支农服务站、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科技支农服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农村现状,促进了大学生对农村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毕业后到农村就业的实现。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担当着重要角色。把大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必将取得经济建设与学生就业的双赢。

猜你喜欢
吉林毕业生基地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最“叛逆”的毕业生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