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析

2009-09-09 09:40高红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6期
关键词:空巢交流社区

高红波 秦 琴

摘要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诸多方面的综合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居住环境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普查工作,并改进社区的老年服务配套硬件设施,增设福利性“社区老年空间”,发展市场化的家政社区服务模式。

关键词空巢老人话语转向主成分分析法生活质量

由于我国的老龄化是伴随着计划生育以及社会转型同时进行的,因此这一时期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是家庭结构发展的必然阶段,当然会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而“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地区,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城市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弱化,但又不足以使人们彻底接受现代社会养老模式,除此之外,城市空巢老人还面临着生活空间的狭小、消费水平的偏高、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一系列外部问题。

要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不仅仅是要像以往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那样去探讨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而且还要对这些个方面进行综合提炼。在这种研究过程中,首先是了解反映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若干方面,即“空巢内容”,其次从这些“空巢内容”里选取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人性指标”,再将这些小指标综合提炼成可以反映整个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的几个大指标并作成指标函数,最后运用这个函数进行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分析,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分析。它可以表示为“空巢老人-老人-空巢老人”分析路径,区别于以往的“空巢老人一空巢老人”分析路径。这实质是一种关于“在空巢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到“在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的话语转向。“在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不仅保证了空巢老人研究的研究基点,而且在研究中相对吸收了“老人研究”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从而对空巢老人的整体状况给出一个综合评价与分析。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质量指数研究,就是一种“在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的探索性运用,既能反映空巢老人的“老人”特征,又能反映空巢老人的“空巢”特征。从全局上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指标作标准缩减与量化,提取主成分并作综合指数分析,并针对其特点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样本构成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多段抽样、偶遇抽样和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于2008年1月至2月在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斫口区、青山区、洪山区共计7个中心城区,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空巢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只有夫妇两位一起生活或独自居住的60岁及其以上的老人进行结构式访谈。问卷主要询问了老人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身体健康、精神慰藉、社会交往以及老人基本社会特征方面的问题,其中少部分为老人自己填写,多部分为调查员询问代写,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被访的空巢老人中最高年龄是90岁,平均年龄是69.48岁。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就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描述,如文化程度、经济生活、日常照料、娱乐休闲、人际交流、孤独感等,以从不同侧面反映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然后从上述方面抽取能够基本反映空巢老人之“老人”特征的多个指标作为影响老年人群体生活质量的基本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变量降维,凝结成若干个大指标,根据这些新变量来构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函数。最后运用这个函数分析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地“在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之后针对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数据描述: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在空巢老人的婚姻状态调查中,配偶健在的有75.6%,丧偶独居以及分居离异的分别占23.1%和1.3%。在空巢时间上,大部分(78.4%)都在两年以上,空巢一年多但不超过两年的也有十分之一(10.1%),空巢三个月以上但不超过一年的有11.5%。在住房面积上,38.2%的空巢老人住房面积在50平米以下,33.0%的老人住房面积在50到80平米之间,28.8%的老人住房面积超过80平米。近六成的空巢老人文化程度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约15.6%。城区空巢老人的月均收入从整体上来看以中低水平为主,九成以上的空巢老人月收入都在600元以上,其中以月均1200元至2000元居多。有约七成的空巢老人月平均饮食支出400元到600元之间,有15.6%的空巢老人每天的饮食消费在13元以下,有9.5%的空巢老人每天的饮食支出不超过8元。

对于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查统计发现,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最多,比例为35.5%;近四成的空巢老人未发现自己有疾病。作为老人健康的保障,看病是否便利直接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相关。在对老年人“看病是否便利”的调查中发现,93.1%的老人表示看病便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衰退,降低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日常生活照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在问及“日常生活照料遇到困难需要人帮忙会找谁”时,空巢老人选择最多的是“子女亲属”,约有75%的比例。

在“社区内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设施有哪些”的调查项中,91%的空巢老人有“免费锻炼器材”。另外发现,空巢老人在娱乐休闲上的花费较低,七成多的老人没有花费;较高花费(即月花费在90元以上)的不到二成。从调查结果来看,空巢老人休闲消费水平比较低

空巢老人的人际交流方面,从“是否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亲近”一项可以发现,空巢老人交流欲望比较强烈:有78.2%的空巢老人回答“是”。老伴健在的413位空巢老人中,有(“经常”和“有时”)跟老伴交流谈心的人达86.4%;另外只有一成多老人“很少”与老伴交流。而在“与朋友交流来往频率”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有与朋友交流的空巢老人超过八成。与子女的交流中,跟子女较多交流谈心的只有六成多。在“是否参与社区活动”的调查中,有412位老人表示“没有参与”,即有近八成老人没有参加社区活动。在对老人进一步访谈中,不少老人都有表示“社区里没有什么活动”、“没听说过有活动”、“门一关,不怎么跟社区接触”。

调查发现,524位被访者中55人(10.5%)表示经常感到孤独;144人(27.5%)表示“有时”会觉得孤独,由此可见近四成空巢老人有孤独感;另外表示“很少”感觉孤独的有134人(25.6%);占35.7%(187人)的空巢老人“没有”孤独感;还有4人(占0.8%)选择“不知道”。

结论与建议

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学者的单方面研究,笔者通过对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精神慰藉、身体状况、居住情况等多方面的综合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其生活质量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探

索性地运用了“在老人中研究空巢老人”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从整体上看,独居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低于双居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较中龄和高龄空巢老人要好。其次在经济生活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绝对贫困空巢老人,约有1/10的空巢老人每天的饮食支出不超过8元;消费形式比较单一,生活开销是其主要消费内容,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有啃老现象;高龄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较之中、低龄老人不太乐观。再次是身体健康方面,空巢老人整体身体状况较好,高血压、冠心病是老人健康的主要威胁;高龄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慰藉状况都不及低龄空巢老人,中龄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最差;存在一定数量的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找不到人”;大多社区或社区附近都有免费的锻炼器材和免费活动室,但仍存在设施不足的问题。最后是精神慰藉方面,近四成空巢老人有孤独感;跟子女较多交流谈心的只有六成多,较之于跟老伴、老年朋友经常交流的八成多比例而言显得相对较少;不少空巢老人渴望参与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尤其是具有组织性的娱乐休闲活动。

根据以上结论,笔者建议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退休金水平基础上,加强对空巢老人尤其是中、高龄空巢老人的健康普查工作,并对其作适当的服务性治疗,还要对经济困难、病情严重的空巢老人实行医药补贴。另外,建议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要改进社区的老年服务配套硬件设施,增设福利性“社区老年空间”。就目前而言,全国还没有增设社区老年空间的案例,由于武汉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且空巢老人数量较多,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必要增设社区老年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单纯地依靠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缺陷。社区老年空间要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技术,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别、不同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先将空巢老人群体作为空间的优先服务对象,渐渐向其他老年群体扩大。社区老年空间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的福利服务,以使空间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这种模式如果成功,可以面向全国推广。

第二,发展市场化的家政社区服务模式,作为社区服务的补充形式。家政市场需要统一管理,做大做强。发展上规模、水平高、信誉好、服务优的家政市场应该可以为社区的空巢养老作出贡献,并且可以减轻政府与社会的养老压力。在适当的时候,这些家政服务机构可以向养老服务机构转型。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民间资本,节约了政府的运行成本,而且能够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空巢交流社区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