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共八大代表风采录

2009-09-17 08:06张丽红
红广角 2009年3期
关键词:海丰农业

张丽红

编者按: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八大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广东中共八大代表共有31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现刊出《广东中共八大代表风采录》一文,略现彭洪、汪汉国、冯乃超三位代表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为人称颂的事迹风采,以飨读者。

红色后代——彭洪

彭洪是著名共产党人彭湃的儿子,1928年7月(另一说为1927年6月)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他出生前形势剧变,母亲蔡素屏怀着他坚持武装斗争,刚出生就遭敌人搜捕,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将这个苦命的儿子送人。彭洪刚出生两个月的时候,母亲在海丰县城被敌人枪决。彭洪一岁时,素未谋面的父亲在上海英勇就义。

彭洪虽然被老乡收养,但读小学时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世,被父母亲为之献身的理想——共产主义深深地吸引着,党组织也未曾忘记这个革命英烈的后人。进入海丰中学后,党组织吸收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时代读书会”,他因此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由于思想觉悟提高快,1942年彭洪就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海丰从事地下抗日救亡运动,经常趁深夜张贴抗日宣传品。1945年1月,彭洪在组织的安排下参加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历任政工队队员、副队长和党支书。抗战结束后,东纵六支队大部分同志在党的指示下,北撤山东。彭洪身患疟疾,身体虚弱,无法跟上大队,组织将他留下养病。1946年7月,彭洪接组织来信,由广州取道香港,准备从香港北上,无奈错过了两次机会,遗憾地与革命圣地——延安失之交臂。为了更好地栽培这个革命后代,组织介绍他前往甘肃山丹培黎机械学校学习。1948年7月,彭洪回到海丰,在鹅赤区做乡府指导员。1949年6月,到赣粤湘边纵队第一支队五团政治处工作,并随部队进入海城。

建国后,彭洪从基层做起,历任海丰县委保卫干事、组织干事、纪检会委员、组织部部长,1954年底升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1956年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艰苦的抗旱斗争,成效卓著,受到了东江地委的表扬,同年被推选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就在他准备贯彻八大精神、在海丰大干社会主义时,却因“严重地方主义错误”,被撤销县委书记和县长职务。他将委屈抛诸脑后,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组织对他职务的新安排,到公平水库任科长,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因成绩突出,被授予二等奖。后来又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主管文教卫生,但一直带着“地方主义”的帽子。1964年,彭洪调离了他生长和工作多年的故乡,举家迁往广州,任华南农学院党委委员、水稻生态研究所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当年即被评为华南农学院先进工作者。还没等他在新的岗位大展鸿图,灾难就降临了。

60年代始,海丰掀起了一股反彭湃的浪潮,“文革”期间变本加厉,彭湃烈士的多位亲属被迫害致死。作为彭湃的儿子,彭洪在劫难逃。1966年6月,彭洪被拉回海丰批斗,长达3个月的批斗结束后,他被免去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华农农场放牛。相比海丰血腥的“反彭”浪潮,放牛的日子对彭洪而言也是奢侈的。黑手终于伸向了彭洪,1968年7月的一个晚上,彭洪被抓走,随即被带到海丰批斗,多次遭毒打,直至死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为彭洪平反,撤销了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词。

著名劳模——汪汉国

汪汉国1912年12月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京溪园镇,高小文化程度,解放以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出现在1951年。是年,他串联同村汪兆段等5户农民,组成了潮汕地区的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当年单季稻平均亩产达800斤,获全国水稻丰产模范称号。1952年3月,汪汉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和河北的耿长锁、山西的李顺达等著名劳模一起参加中国农业访苏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年,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获金质奖章一枚。受巨大荣誉的激励,汪汉国率领周围的农民在合作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1954年1月,汪汉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2月,汪汉国又组建起揭阳县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汪汉国成为广东农业合作化的一面旗帜,党和政府也给予他更高的荣誉,先后被推选为中共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参加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缅甸。1957年2月,汪汉国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特等劳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起,汪汉国长期担任揭西、揭阳农林水利战线的中层领导,1982年退休,2005年去世。

汪汉国能成为劳模,离不开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潮汕人重视教育,农民素质较好,勤劳聪慧,善于经营,农业长期以来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有“潮汕绣花式农业”的称誉。全国第一个双季稻年亩产“千斤县”、粮食“千斤专区”都出自潮汕。潮汕农民洪春利、洪群英培育出晚稻良种矮脚南特。建国初期潮汕地区与汪汉国同时驰名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有林炎城、刘赛烈,一个地区农业方面出现这么多可圈可点的事迹,绝不是偶然的。

汪汉国能成为闻名全国的特等劳模,与党和政府的关心是分不开的。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树立汪汉国这个典型,通过书籍、话剧等形式大力宣传他的事迹。据笔者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有关汪汉国的出版物有游记《汪汉国游苏联》(杨元著),中篇小说《汪汉国的故事》(司马文森著),报告文学《建社前后:汪汉国农业生产合作社记事》(韩萌著)、《汪汉国互助组在合作化的道路上前进》(黄向青著)、《汪汉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田晴著),通俗读物《汪汉国和林炎城》(韩明著)、《汪汉国带头办社的故事》(黄向青著)、《我怎样当互助组组长》(汪汉国讲),连环画《汪汉国互助组》(陈觅绘),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汪汉国游苏联》是他访问苏联后南方通俗出版社组织撰写的,全书以章回体记载当时苏联国内情况,配有大量图片,融政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广受欢迎,初版即印12万册。广东话剧团以汪汉国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为原型,创作五幕七场大型话剧《出路》,多次演出。经过广泛的宣传,汪汉国的互助合作经验在广东省广为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默默的播火者——冯乃超

冯乃超,原籍广东海南,1901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华侨家庭。在日本读大学期间开始从事左翼文艺活动,担任创造社东京分部联系人。1927年弃学回国参加革命,编辑、主编《文化批判》和《创造月刊》,为创造社后期重要成员。1928年4月,诗集《红纱灯》出版,反响颇大,奠定了冯乃超在诗坛的地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受党中央之托筹备左翼作家联盟,出任左联第一任中共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长,是左联前期举足轻重的人物。1932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因叛徒出卖遭重创,周恩来指示冯乃超撤离上海,停止公开活动,依靠社会关系隐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长期担任中共领导的文化战线的组织、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山大学工作了近四分之一世纪,为这间岭南名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乃超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也写小说和评论,曾翻译过几部日本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身为文化先锋,却甘愿做无人知晓的文化界的统战、组织工作,俗务缠身,以致后期作品很少。晚年时,常有一些编委会、出版社把他列入现代文学家的名单,邀他写小传,他全部以“我不是诗人”、“我不是作家”而拒绝。新中国成立之初,冯乃超本来任中央直属机关党委文教书记、人事部副部长,联系高等教育部,但他却偏偏到中山大学去受高等教育部领导,无过而降级。对此,冯乃超表示:“谁都希望到前台表演,后台工作谁去做?谁都愿意到中央工作,地方工作谁做?谁都想领导别人,被领导的事谁来干?只要是革命工作,为什么要去计较这些?”这些事情充分反映了他功成不居、淡薄名利的美德。

冯乃超生于富贵之家,解放后长期担任党的高级干部,但他并不贪恋物质享受,不搞特殊化。他初到中山大学就取消了自己的勤务员和专车,去广州市开会或坐学校的公车,或与别人合乘一辆小汽车。再次回到北京时,冯乃超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尽量不要公家出车,出外访友常乘坐出租车、公交车。

冯乃超经历过风浪,但他仍敢于讲真话。“潘汉年是大特务、大汉奸”的说法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流行,而冯乃超在任何场合都敢于对别人说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潘汉年,即使在“文革”期间,他在自传和其他材料上都堂堂正正地写上这一条,不怕被株连。冯雪峰被打成“右派”后,许多人纷纷同他划清界线,避之唯恐不及,冯乃超对这位落难的老战友却一直充满同情,为他打抱不平,常说:“冯雪峰是对革命一生忠诚的好同志,在敌人面前是铁铮铮的硬汉,他的毛病就是过于直率、脾气大。”

冯乃超百年诞辰时,许多老同志作文回忆,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默默地”、“不动声色地”、“不声不响地”这样的词汇,周而复用《正直无私、功成不居》作为回忆文章的题目,罗工柳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来描述其人品,钟敬文评价他:“乃超是默默无闻的革命家……他是很美丽的。”冯乃超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书名十分耐人寻味:《默默的播火者》。

猜你喜欢
海丰农业
海丰国际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critical heat flux for pool boiling on the heater substrate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