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

2009-09-17 08:06
红广角 2009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化毛泽东

张 晶

自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推出一大批理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多来出版的研究著作在600部左右,发表的研究文章,从2003年1月至今,仅中国期刊网上登载的便达到一万篇之多。本文拟就五年多来国内出版、发表的有关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的热点问题做一简要述评。

一、成果概览

(一)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

关于毛泽东生平研究方面,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是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第一手资料编写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还出版了《伟人毛泽东》、《毛泽东印象》等传记图书,是关于毛泽东传记的主要书籍。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材料丰富扎实,其中相当大部分资料是第一次公布。书中使用了大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文稿、批件、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央会议记录,还使用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新闻稿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访问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党的高级领导人的日记,一部是已经出版的《杨尚昆日记》,一部是未出版的王任重日记,它们都记载了一些人们很少了解的重要情况,是一部比较翔实的信史。此外,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毛泽东书系”一套12本,有《毛泽东自述》、《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毛泽东家世》等,很有特色,是解读毛泽东的重要著作。

在史料方面,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按照《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8个方面的概括,从毛泽东的各种专题文集及文稿档案中,分71个专题,精选出6000多条重要论述,是一部系统的反映毛泽东思想及其内涵的大型理论工具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此外还有中共中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收集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所没有摘录的文章,对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做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胡乔木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汪东兴的《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口述材料方面,主要有毛泽东的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和口述两类。回忆方面的有: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家骥所著的《领袖身边三十年》讲述了毛泽东和身边的警卫员的故事,是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央警卫部队发展史的专著,是一部回忆录和纪实性的著作。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主编的《真实的毛泽东》是根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回忆而写成的,真实的再现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情感。口述方面有: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对毛泽东的女儿、儿媳及十几位身边的工作人员的采访改编而成的《温情毛泽东》,展示了毛泽东温情的一面。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编撰出版,依据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卫士等口述实录的《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使人从中了解到伟人的常人生活情趣,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和以往相比,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角度更加多样。

内容上,不仅关注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也给予了关注。《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以130多个生动的故事记录了毛泽东的友情、乡情、亲情和爱情,展示了毛泽东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之夫著的《毛泽东与贺子珍》记述了毛与贺的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情感传奇,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喟。此外还有王华著的《毛泽东与杨开慧》。青年毛泽东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如莫志斌的《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张天民的长篇小说《青年毛泽东》、赵尊生的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毛泽东》,还有李锐的《恰同学少年》。

形式上,不仅以文字来表现毛泽东的一生,而且多种方式,百花齐放。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毛泽东画传》收录了18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画册,也是目前收录毛泽东照片最多的画册,《领袖毛泽东》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一部图文并茂的10卷本图书。被誉为“红色青春偶像剧”的《恰同学少年》引起了青少年学习毛泽东的热潮,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走近毛泽东》等也反映了毛泽东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五年来的主要热点问题

五年来,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总的来说,热点还是比较突出的,从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出发,主要讨论了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研究的热点问题有: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学术界对这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失误及失误原因。李捷认为之所以发生失误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缺乏经验, 理论准备不足;领导体制和制度建设严重的不健全;党内,特别是高层,缺乏正确地解决和化解由正常意见分歧而引发的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①韦勤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历史时机不成熟。斯大林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和中国社会主义有限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难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客观阻力。二是认识的偏差和缺陷导致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②崔锁龙认为“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所有制方面过于单一”③是产生失误的三方面原因。

二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和贡献。逄先知在《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一文中,梳理了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根本政治制度;开辟用和平的、渐进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提出社会主义不发达与发达的两个阶段论,在规划中国长远发展中提出“两步走”的设想;提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等十个方面。④兰芳认为“毛泽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贡献有:第一,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提出的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第三,初步总结和提出了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教育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认识规律, 增加自觉性。”⑤沈年耀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贡献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为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重要指导方针,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⑥李捷认为毛泽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第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第三,初步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我们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⑦

(二)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由于近年来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石仲泉认为基本经验有五条:之一,真正地了解中国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之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之三,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之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物质力量;之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对错误倾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创新。⑧宋镜明、徐能武通过分析毛泽东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开展党内斗争;防止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反对主观主义错误。⑨还有的学者认为坚持以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创新,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

二是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庄福龄撰文指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开辟,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整风学习,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创造性地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指针,寻求一条同斯大林路线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依靠民主“新路”到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更好地结合。⑩金春明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巨大的,而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是他创造性地开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荣开明认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诸多精神财富中,最具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命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含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总思路。还有学者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角度,探讨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

(三)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主要方面和主要方法,也是这几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的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有毛泽东和第一代领导集体其他成员之间的比较,如《毛泽东与周恩来》等,有毛泽东和民主人士的比较,如《毛泽东梁漱溟农民观比较及其启示》等,还有毛泽东和外国人士的比较,如《杜威与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比较研究》等。然而最普遍的是毛泽东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之间的比较。这些比较主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一是从宏观层次上阐明毛泽东思想和三者的关系。学者们一般都认为三代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则将这一基础加以巩固和创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框架。而江泽民和胡锦涛完善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并赋予其更明确和更具体的内容。

二是从微观层次上阐述毛泽东和三者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比较仍是比较的重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有就某个专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如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比较,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比较等。也有就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的,这一类比较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譬如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比较、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比较、关于文化观的比较、关于科技思想的比较研究等等。这一类的比较一般都论及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共同之处,即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继承,但其重心往往都放在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发展上。随着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与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之间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展开。研究的内容包括党建思想、农民问题、创新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三、简评与展望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五年来学者们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是广泛、翔实的。基本涉及了关于毛泽东的各个方面,一部分学者还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

一是重复性的研究较多,创新性的研究较少。“嚼别人嚼过的馍”的现象在毛泽东研究中十分普遍。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创新性观点的不多,不少论著只是重复性的研究。二是图解式的分析比较多,有深度分析的研究较少,许多论者只是就已有的结论组织材料去论证,缺少理论上的分析,更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事情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根源、认识论根源等缺少深度的分析。三是“赶潮流”的著述多,为学术而专心研究的经典著作非常少。学者应静下心来,注重对各种文本、版本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挖掘有关毛泽东的有新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才能在毛泽东研究方面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鉴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是研究视角有待拓宽,要注重多层面研究相结合,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只有通过多学科理论框架的结合,才能使不同学科间进行对话和交流,才能使毛泽东的研究丰富起来,学术含量逐渐增大。同时,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推动研究,应把国外研究的最新动态纳入到国内的研究之中,使中外力量得到整合。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要突破对一些观点的两极对立模式的评论,不要以今非古。

二是研究方法有待拓展,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谓“调查研究”也就是要详尽的占有各方面的材料,同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解读。所以方法的运用也就比较重要了。应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到毛泽东研究中来。诸如“文本阐释学”、“话语分析”、“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等等目前社会科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在将来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内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应用。

注释:

①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上)》,《理论视野》,2006年第6期。

②韦勤:《历史的困境—— 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思考》,《党史博采》,2007年第1期。

③崔锁龙:《毛泽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太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④逄先知:《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⑤兰芳:《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探索和实践》,《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⑥沈年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贡献及实践价值》,《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9期。

⑦李捷:《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⑧石仲泉:《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⑨宋镜明、徐能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⑩庄福龄:《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4年第2期。

金春明:《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创者》,《新视野》,2004年第1期。

荣开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