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做“村官”,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

2009-09-24 08:29
青年时代 2009年1期
关键词:村官人才农业

侯 猛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境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怀着忐忑的心情摁下红手印,毅然实行“大包干”。 首先从农村起步、率先在农村突破的改革开放自此以波澜壮阔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30年后,广大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城乡发展差距正越来越大,2008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万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诸多因素中,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是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和农村贫穷落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的现状是:文化素质较差,缺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接纳、消化、吸收、应用能力;科技素质较差,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收益不大不想用的现象;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生产方式简单;一部分乡镇干部整体素质较差,无力适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部分干部能力较差。农村人才基础的薄弱可见一斑,雪上加霜的是,在此薄弱的基础上,农村还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致富了的人带着资金进入城市定居生活,通过高考进入大中城市求学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寥寥无几,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则涌向城市打工,长年奔波于城乡之间。人才流失使农村的大失血,本来就已经很低的人口素质进一步下降,给农村留下一支老弱幼的“386199部队”,有些农村甚至逞现出“家家门前一条狗,院里住着老两口”的凋敝景象。”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认识和重视。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凡是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地方,都与那些地方各方面人才比较多、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有关;凡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农村地区,人才缺乏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的许多农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虽然不少村干部都心存“造富乡里”的愿望,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另一个现实则是,到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如果再加上此前未能就业的和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的人数将令人瞠目。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匮乏,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的奇怪现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也是未来改革发展的“瓶颈”。农业稳,天下安。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有新农村,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困境。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培训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乐于献身农业、农村的人才迫在眉睫。

大学生当“村官”带来深远影响

2008年4月,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8年底,中组部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均已到村就职。

选派大学生当“村官”,作为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决策,意义深远。从大的方面来看,大学生做“村官”,在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同时,还将对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当村官,将促进农村、农民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变化。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个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由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当村官,将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要实现现代化。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例如高效、立体农业的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农村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根本改变穷困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领路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业,农村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人去开发。

大学生当村官,将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生重大转变,也将给党政机关培养后备人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中国大部分穷人都在农村,都从事农业。在中国,如果读懂了农业、农村、农民,也就读懂了经济学,了解了中国。我们当前的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不缺高学历者,也不缺精明强干者,最缺的是有基层实践锻炼经历的人,特别是缺少直接担任过村官、与最为基层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干部。大学生当“村官”,将会给今后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储备人才。这些大学生像星星一样散落在乡村里,未来10年、20年,我们将迎来10万个乃至更多焕然一新的村庄,也将迎来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骨干人才。

光明日报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调查显示,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较高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认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并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基层呼唤人才,大学生做“村官”,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望,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农村任职,不但成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带头人,还为自己开辟出了个人发展的新空间。他们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和新技术,而农村则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视野,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梦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撰文指出,大学生当村官是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之举”,它一方面打造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磨合

1978年,安徽凤阳因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而永载史册,30年后的今天,当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时,作为第一个辞退大学生“村官”的地方政府,凤阳再次成为全国舆论和关注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人们的热议焦点。据新华社报道,两名大学生是因为在一年试用期内经常不到所在村工作、长期脱岗、与人发生摩擦、没有创业意向,年度考核不合格而被辞退的。

舆论普遍认为,凤阳县辞退不合格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有一定的标本意义,它不仅警示部分大学生,因为“退而求其次”、“屈就”、“当跳板”而到农村任职的想法可以休矣,而且还告诉人们,大学生到农村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身份、华而不实、没有实干精神和真才实学,纵然是“天之骄子”,一样被“炒鱿鱼”!

凤阳县辞退事件还显示,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出现了“错位”与碰撞。

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农村的路显得艰辛和漫长。来自家庭、村落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异样眼光,让他们迈向农村的第一步显得异常吃力。陌生的面孔、琐碎的工作和清苦的日子,创业资金的匮乏、工作环境的恶劣、办事手续的繁杂以及薄弱的社会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磨合给他们带来了思想上的波动与惶恐,既而产生失落和迷茫的情绪。

来自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困难尚且容易克服,而最令大学生“村官”们头疼的是与村民的关系处理问题。出于改变自身贫困状态的迫切愿望,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他们盼望这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大学生能够尽快为村里引进资金,迅速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帮助大家迅速致富。然而实际上,虽然大学生们的社会交往范围较之闭塞的村民稍多一些,但他们毕竟刚走出校门,并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作为后盾。同时,他们也不可能在村里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情况下,为村里引进资金。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其结果,是短期内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之间的磨合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某些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往往缺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意识和信息。怀着改变现实的理想和激情的大学生“村官”与这些干部在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经常导致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其他村干部的思想工作,而且还经常没有效果。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在村中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辅助性职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在村里并没有实权,很多情况下要受制于其他村干部,因而难以充分施展抱负和才干。

当大学生们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激情遭遇村民们过于热切的期望和农村社会千百年来的固有惯性时,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摩擦,需要大学生“村官”、村民以及村里其他干部三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对农村工作的难度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在接触到实际工作后,才不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情绪;对于普通村民来说,要增进对大学生“村官”的理解,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毕竟摆脱农村的落后状况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够一蹴而就的,同样,也不是仅靠一两个大学生的力量就能够迅速实现的;而对于既有的村干部来说,不要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存有抵触情绪,要努力帮助他们了解村里情况,积极采纳他们对于农村发展的合理建议。惟其如此,大学生“村官”才能真正在农村发挥积极效应。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新现象,更是一种新思潮,它不仅代表着中央的号召,更代表着时代的潮流。然而在处于嬗变期的中国农村,他们面临的考验还很多,只有完成从蛹到蝶的“嬗变”与升华,将自己从“三农”问题的“门外汉”锻炼具有把关定向的能力、知农务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宣传鼓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5种能力的专家和“岗位能手”,把现代农业知识,实用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逐步教育、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千方百计提高农村科技含量,才能带领群众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386199”部队

“38”指“三八”妇女节,代指妇女。过去人们讲妇女能顶半边天,如今多数男劳动力打工去了,许多妇女已经独自撑起一片天,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做不完的农活,妇女们柔弱的双肩承受的生活负担一点也不轻松。

“61”指“六一”儿童节,代指儿童。儿童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然而在农村,爸们妈妈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打工去了,孩子们不能骑在爸爸的肩膀上,也不能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尽管有爷爷、奶奶的隔代亲,但终不能代替父母之爱。

“99”指农历九月九日,既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代指老人。儿子、儿媳打工去了,老人们不得不“老当益壮”,下地做农活,回家照顾孙儿,一年到头,别说享清福,连享清闲都是一种奢侈。“老有所为”评价,实在是苦涩无奈的赞誉。

猜你喜欢
村官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唱村官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我要当个好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