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方式探索中的一点体会

2009-09-30 05:25王可斌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4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教学方式化学

王可斌

一直以来,我们化学课堂教学都在搞教学方式探索:学校有课题,自己有专题,每学期要写教改论文,教学过程中要写教学反思。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探索呢?在教学方式探索中怎样才能做到这种“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探索研究”呢?我想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以下三点:

一、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验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论就是“格物致知”,朱熹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意思是知识的获得要靠对事物的考察。“理”的来源是“物”,顺序是从物到理,而不是从理到物,更不是从理到理。落实到我们教育教学上,这个“物”主要指的就是学生。

二、必须明确学生是实现教学方式探索研究的核心价值

教学方式探索不外乎三个方面:教材、教法、学生。在这三个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教材、教法的探索研究只有落实到学生身上才会实现它真正的价值。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刚好相反,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说学生也是一笔很好的课程资源,学生的认识、思想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必须明确“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

教学起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它不在教材,也不在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认识的原始点。摸准这个原始点,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否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兴趣点与学生的实际可能就会发生错位。教学起点的确定是这样,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敏锐地发现问题

问题是探索研究的开始,学生研究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而问题又隐含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敏锐的眼光很难发现。善于捕捉问题,是学生研究的前提。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的学法指导到底对学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水平真的是随着他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吗?作业指导、批改、讲评的低效甚至无效,这是我们化学老师多年来司空见惯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没有人试图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现状,明知这种方法是低效的,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是经常采用的。有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就是在这种麻木的漫无目的的忙碌中度过,有价值的问题也引不起我们应有的关注。其实,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都在一些司空见惯或积重难返的事务中。而学生问题又是所有问题中最难琢磨、最难见效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反复、细致的观察,从而捕捉到最有价值的问题。

2.多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习惯于做评判者。学生作业交上来,评判对错,评定等级,然后校正答案。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定位。其实,我们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分析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我则更多的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成功经验:“作业互改之兴趣激励法”,“互出试卷测评法”,有时也用魏老师的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自己讲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位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绩也都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又如:在指导学生化学实验时,我首先是让学生多做,只有做了才能暴露问题。化学实验设计没有标准的步骤和方案,教学中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评判、互相质疑的讨论中,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方案从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安全性(即用药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可行性(要满足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等)四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

只要学生掌握了评价实验方案的要领,他们就可以自己驾驭实验,积极动手了。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验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自身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方式探索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有毅力和决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教学方式化学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