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文学及音乐内涵表达研究

2009-09-30 07:16牛占国
山花 2009年18期
关键词:乐句艺术歌曲旋律

牛占国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抒情艺术歌曲,歌词分为四段,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分别选取了微云与微风、月光与海洋、落花与鱼儿、枯树与野火等画面,展示了作者思恋和热爱之情。艺术歌曲这一新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出现,使西洋唱法在我国得以迅速地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创新和繁荣。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既要运用美声唱法,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当中的技巧和风格,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戏曲、民歌等演唱形式的唱法,以及运用中国的文学语言特点来演绎艺术歌曲的文学及音乐内涵。

一,《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色

1、歌曲创作的文学背景

“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一些知识分子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赵元任的音乐作品把创作和理想连接起来,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五四”精神的追求,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性。其中他于1926年创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

《教我如何不想他》原是1920年刘半农旅居英国伦敦时期所作的一首诗,原名叫做《情歌》,后改成《教我如何不想他》。歌词的内容中潜藏着无限的亲情、爱情与思国之情。当时的诗人远离祖国,心中充斥着对故国的依恋。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对微云、微风、月光、海洋、落花、鱼儿、燕子、枯树、残霞等自然景色的描绘,隐喻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要求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内心世界。

2、歌曲创作的音乐旋律特征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借鉴了李斯特《洛雷莱》通谱歌的创作技法,分四段来写不同的四种境界,四段歌词的结构相同,其中“啊,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副歌。四段歌词的副歌都是相同的词句“教我如何不想他”结束,同样是西皮过门的音调为旋律基础,不同的是四句“教我如何不想他”作为旋律发展的集中表现,分别出现在E-B-G-E各调上,尤其第四段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虽然回到了E大调,但与第一段的旋律已不同,而是把第一段的低音区移到了高音区,表现了音乐的升华终止。

歌曲由一个短小轻柔的引子开始,只有四小节,速度为中速,为乐曲提供了一个宁静平和的基调。另外,歌曲建立在E大调主和弦的基础上,采用了3/4拍为基本的节奏框架进行演绎。

(1)乐曲的第一段(A)是全曲的主题动机,整首曲子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在写。第一句旋律起伏比较小,以级进为主,第二句基本上是第一句旋律的重复,第三小节稍加改动,在“微风”“微云”上做了简单的处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细微差别,使得旋律细腻而富于变化。第三句一个“啊……”使前面对景色的描述在这里得以情感的抒发,随后引出了“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中心主题,之后是四小节的间奏,它一方面对主题收束,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段的变奏做铺垫。

(2)第二段(B)旋律是第一段旋律的小小变化,月光、海洋、夏夜来临,乐句从六级音开始采用跳进与级进的方式互相交替进行,律动的旋律使人感受到平静而又懒散的心境。

(3)第三段(c)写秋天,“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进行了转调处理,这两乐句的节奏变化明显,附点节奏的使用,转调的处理,还有每一小节连接处四度、五度甚至七度大跳,使旋律线条跌宕起伏,音乐线条不断上升,使人感到一种不安的情绪。

(4)第四段(D)描写冬天,枯树、暮色、残霞让人的心情感到非常沉重,特别是“霞”字和它前面的装饰的半拍,效果明显。最后一句是点题句,节奏没有变化而旋律进行很新颖,先级进上行,在乐句中间的“何”字上突然一个八度大跳将音域一下提高,而“不想”二字则继续上行,尽管只有二度,却冲破了前面的音域,达到全曲的最高点。随着这一乐句力度的增强,速度逐渐放慢,在渐慢、渐强和自由延长的处理下,全曲的高潮在这里出现了,歌曲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完全地释放。乐句在高音域的主音上以原速渐渐消失,原来的间奏作为尾声再次出现,将高潮逐渐低落,慢慢平稳地结束。

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文学与音乐内涵表达

1、歌曲文学语言及歌曲特色的内涵表达

我国艺术歌曲的先驱者之一应尚能,在探讨如何把西洋唱法与中国语言结合的问题上,提出了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要“以字行腔”的独到见解。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要带着吟诗的味道,吐字要清晰有韵律,在必要的地方可以加一定滑音,要从中国的语音来体现魅力,深刻挖掘诗篇内涵及文字韵律,使其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达,是唱好这首作品的重要环节。

第一段共四句,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咬字要清晰准确,不要只在嘴唇上用力,口腔要空,在咽腔咬字。演唱到“啊……”时要作渐强处理,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情绪要积极,强调“不想”两字,唱出浓厚的中国语言的味道。

第二段描写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海洋。头两句要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好像站在月光下演唱。唱到“啊……”时,情绪激动,但到此段的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要渐弱,感觉音乐要静止。

第三段歌词出现的“落花,水底鱼儿慢慢游”等词句处,由于转调给人以异样的感觉,咬字要含而不漏,张弛有度,带有朗诵调的特点。旋律随着“啊”过渡到G大调,出现附点的节奏与歌词内容紧密相扣。“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两句音准节奏要唱清楚。

第四段通过描写冷风、野火、暮色、西天、残霞,词义虽悲凉,但内心充满炽热与留恋。这段节拍突然从3/4拍变为4/4拍,使得旋律不再有飘荡之感,更加稳固和坚定。歌唱时要突出冬季的冷酷,旋律中加入#5,加强了音乐的紧张性与戏剧性。最后一个“摇”字,不但在强拍上唱出,而且停在了主音上,并持续了三拍,这一个字要唱得很有力度,且非常坚定地唱出来。“烧”字先在二级音上装饰了一个倚音,并停了一拍,之后才又落回了主音,要唱出一种“熊熊火焰在风中摇摆不定”的感觉。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何”字,一个八度大跳将音域一下突然提高,而“不想”二字则继续级进上行,尽管只有二度进行,却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演唱时要热烈激昂,完全地释放,力度不断增强,速度不断渐慢。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

2、歌曲文学语言及演唱声音的内涵表达

在声音的运用上,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而应该以抒情性为主。过分的音量变化会破坏音乐的协调和诗的意境,声音柔和,不要太明亮,音量需要控制得很好,不能太大。在演唱第一段时,气息要扎实平稳,音乐连贯舒缓,乐句要完整。在音乐节奏中换气,每句唱完之后要有声断气不断的感觉。音色要轻柔明亮,不能太厚重,把蓝天、白云、微风及春的和谐与温柔吟唱出来,气息稳定饱满,把春天的韵律抒发出来。衬词“啊”带着些思念,以诉说的语气唱出“教我如何不想他”。第二段“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这

般蜜也似的银夜”,演唱这一句时要渐慢,气息稍微加强,在“夜”字上延长渐弱。前两句要保持平静,站在月光下轻柔地演唱,声音在气息支持下暗淡柔和,在主题旋律的节奏进行到“啊”时,情绪稍显激动,声音要富有表现力。但到此段的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要渐弱,“落花,水底鱼儿慢慢游”等词句声音要变得低沉,唱出几丝悲凉。第三段随着调式的转换音色和音量要出现变化,“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让人想起温暖的燕窝中传出银丝般的话语。由“5-#4”这一小二度特性音程集成的音调,演唱时语气要像吟诵般平和,很有宣叙调的气质。在附点节奏处要唱出跳跃感,短促的呼吸、向前追赶的律动。第四段在演唱“摇”和“烧”两字时,应表达出那种深深的思念和凄苦。要把“枯树”“暮色”“残霞”唱得沉重些,尤其应注意“残霞”二字的时值要唱满,节奏要稍拉长些,要充分强调两字的音韵。随后,以更加饱满的气息和强烈的胸腔共鸣把衬词“啊”唱出来,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声音要抒情富有情感,音量可以加大。再一次诉说“教我如何不想他”,八度的跳跃、悠远的弱声处理,好像被击破的平静的湖面,对“他”的思念渐渐飘向天边,化成天边的那几丝带血的晚霞……

三、歌曲文学语言及音乐情感内涵表达

演唱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应特别强调韵味,这些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冲突,但应该仔细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旋律简练,曲调亲切、生动,恰当地表达了歌词所需要的意境和情绪,歌曲的开始处非常自然、口语化,柔和的旋律,配以3/4的节拍,营造出一种恬美、幽静的气氛。歌词是结构相似的排比句,音乐也采用了相应的手法。歌曲第二段和第三段也与第一段一样:平静、优美,旋律手法简单平易,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第二、三两段的节奏、音型基本相似,但它们又具有自身的感情色彩:前者旋律连绵起伏,仿佛在赞颂着“月光”、“海洋”相恋的绵绵深情:后者曲调从容不迫,逼真地描述了落花在水面“慢慢流”、鱼儿在水底“慢慢游”的生动形象;唯有第三段,在“燕子,你说些什么话”一句时,音调上出现了“#2”带来的感情色彩上的极大变化,增强了焦虑与忧愁的情感,这些不同的处理手法表达了作者随景物变化而变化的思想感情,随着调式的转换感情要出现对比。带有质问、恳求和无奈,思念的感情又一次进入高潮。歌曲的第四段,调性又转回e小调,旋律建立在和声小调上,情绪黯淡、凄凉;突然,曲调又由e小调转向同主音的E大调上,逐渐变得明朗而富有生气;最后四个小节的尾声配合渐弱(dim)、渐慢(rit)的手法,意味深长,好像作者要把深深的思念之情永远埋在心底一样,尾声显得宁静而安详。

由于四段歌词描写的场景各不相同,赋予的情感自然也各不相同,春的柔和、夏的热烈、秋的凄楚、冬的冷酷,这些鲜明的情感基调不仅体现在歌词当中,也流露于旋律之中,这是我们欣赏、演唱作品时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的。在整首歌曲的演绎中,一定要进入角色,融入感情,充分理解歌词和旋律及伴奏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整个演唱过程要有稳定饱满的气息做支撑。充分的领悟、细腻的演绎、独具个性的二度创作,才会使这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加完美、更加鲜明。

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是一项深远而有意义的课题,艺术歌曲是诗人和作曲家有感而发的创作,对艺术歌曲文学及音乐内涵的表达则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要想更好地演绎这些作品,必须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样演唱者才能深刻理解歌词的文学内涵,并形成内心真实感受,更好地完成对歌曲的音乐表达。

猜你喜欢
乐句艺术歌曲旋律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春天的旋律
一生为客恨情多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