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饮料,消费人群成瓶颈

2009-10-16 09:33
环球时报 2009-10-16
关键词:消费量用途功能性

功能不等于功效 前景不代表“钱景”

本报记者 向 莉

功能性饮料能否保持旺盛势头,尚难以预料。

中国市场上,碳酸饮料曾增长迅速,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以及口味的变化,最近几年碳酸饮料的增长明显放缓。与之相比,后来者功能性饮料异军突起。有业内专家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功能性饮料的年人均消费量尚有较大增长空间,因此功能性饮料市场潜力巨大。不过也有人认为,受用量和消费群体的限制,功能性饮料不可能成为主流饮品。

发达国家消费量高于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市场,功能性饮料在整个饮料行业所占比重很低,只有1%左右,但由于市场基数很大,总量仍然不小。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国内饮料行业知名的品牌营销专家陈玮说,2000年,中国功能性饮料的销售额为8.4亿元,2005年已经激增到30亿元,2008年的销售超过50亿元,2009年预测将超过60亿元。

陈玮说,中国功能性饮料的年人均消费量还不到1公斤,距发达国家的年人均消费量尚有较大距离。功能性饮料增长比较快,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类产品在国外发展很多年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观念渐入人心,老百姓对健康问题更加关注,加上这类产品添加有草本植物精华,使得老百姓相信这些功能性饮料更加健康。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认为,“各国对功能性饮料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产品包含的范围也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消费量要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越是发达国家,人们对饮食的诉求就越精细。过去是有得喝就行,现在是要喝不同的类型;再往下发展,同一种饮料又会细分成不同的口味和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甚至是不同的场合饮用。所以,功能性饮料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已改称特殊用途饮料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功能性饮料这一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因为新的《饮料通则》中并无这一分类,传统的‘功能性饮料已经被‘特殊用途饮料所替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陈玮说,“特殊用途饮料,指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制品。该品类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

据了解,按照新的《饮料通则》分类,“脉动”、“激活”等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或氨基酸的饮料只能称为营养饮料,像红牛、佳得乐、力保健等都统称为特殊用途饮料。据介绍,特殊用途饮料基本上是以水为基础,添加氨基酸、牛磺酸、咖啡因、电解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植物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等调制而成。与其他饮料相比,特殊用途饮料技术含量较高。

发展受到人群细分的限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饮料业资深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功能不等于功效”。该人士说,功能性饮料中宣称的有些功能,是指饮料中有相应的机理存在,比如,牛磺酸是补充体力的,咖啡因是提神的,但“它不是药品,不能指望喝几瓶饮料就真能改善自身健康状况,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对于这种现象,徐华锋告诉记者,“任何产品都是先有市场后有法规,功能性饮料是一个新概念,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消费存在盲目行为,也很自然。随着市场的扩大,产品的增多,政府和行业协会会逐渐出台相关法规以及相应的监测办法,来规范这一市场,这也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选购的标准和依据。”

不过,“虽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饮料来说,功能性饮料发展稍好一些,但它的后续发展也受制于人群细分的限制。”陈玮说,毕竟,相对于矿泉水等饮料来说,功能性饮料的面太窄。主要消费者多为汽车司机、夜场娱乐人士、经常熬夜的工作人员、运动爱好者、学生等。此外,每天的用量也是有限制的。

功能性饮料是否会是将来的主流饮料?徐华锋回答说:“这个不好说。就像食品和保健食品一样,保健食品增长再快也不可能代替食品成为未来人们的主流食品。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饮料在饮料总销量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消费量用途功能性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用途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
用途广泛的微波炉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