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索

2009-10-20 04:28杨振升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难,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显得恐慌、焦虑、迷茫、无助。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对稳定高校秩序、化解危机风险及确保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往届毕业生约400万人未能完全就业,农民工和城市再就业职工约有2000万人需要就业,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因此,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难,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显得恐慌、焦虑、迷茫、无助。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关乎教育之本。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和各级政府也把大学生就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化解大学生就业危机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真正从主观上化解危机还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做出努力。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对稳定高校秩序、化解危机风险及确保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分析

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性的就业形势不景气,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领域的就业影响更大。统计数字显示:在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9亿。2008年1~9月,我国新增就业人员936万,而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多达2000万。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问题将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高校连续扩招的影响由于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增幅较大,已经形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和高存量,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市场经济的竞争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出现了就业机会增多,就业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人才争夺加剧;市场配置增多,计划配置减少等特点。

高校设置与专业结构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层次设置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本专科比例失调,普通学科多于实用学科,即使是经过改造后的普通学科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上,传统专业出路不畅,实用专业需求旺盛,紧俏专业供不应求,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

毕业生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弱,部分毕业生和家长仍存在着一定的依靠国家和学校“统包”、“统分”的传统就业心理。他们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调整后,面对由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自主就业与创业。

国内就业结构形式的影响国内就业结构的总体态势不平衡。一是地域间的不平衡,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密度不均,地区间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人才需求也因此显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就业机会不平衡,买方市场已经形成,长短线的就业矛盾一时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取向的乐观度差异明显,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良性心理分析

“就业优先”心理所谓就业优先,就是先找份工作,自食其力。这是今年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性的真实反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尽管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对广大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与非社会急需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专业限制、工作经验及岗位职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就业优先心理在今年会有相当的市场。大学生希望先找份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靠父母而独立发展,等经济形势好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实现第二次就业,从而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毋庸置疑,这种“就业优先”心理比“先就业、后择业”心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明智的选择,值得肯定。

靠能力就业心理随着人才市场运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伴随着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日趋指向“能否胜任工作”的客观现实,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会持一种凭实力说话、靠能力就业的心理,他们凭借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工作和中意的用人单位。这种心理相对以往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靠亲戚朋友帮助及靠社会关系支持,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自主创业心理随着国家倡导、高校支持及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学校、政府及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艰苦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心态,自主创业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通过创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继续求学心理现代社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因此,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了日后能有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以提升自己将来的人生质量;也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一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迫于无奈而选择继续求学;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出于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需要,而选择了那些体制完备、发展成熟、能够提供系统学习机会的用人单位。这种继续求学的心理,尤其是重视在工作中学习的心理,无疑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追求发展心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与前途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时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的就业更多地指向个人前途和事业发展,追求工作前景和个人发展甚于工作待遇和经济报酬。这种将报国之志与个人事业成功有机结合的心理,与部分大学毕业生只顾实惠、只讲待遇的就业心理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大学生就业不良心理分析

焦虑心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困难,许多大学生由于对就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无助和迷茫,往往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对面临就业感到恐慌,对工作前景感到畏惧;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就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行动漫无目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每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等等。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开阔胸襟,正确认知自我,客观分析形势,尽量释放焦虑,将情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形成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因此,要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成就感。

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但还是缺乏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对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及哪个工作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做出判断,而是听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加以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然,对就业这样的大事,适当征询师长的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个人也要情有所钟,懂得取舍。因此,要使大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给他们进行判断决策的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其自主选择的能力,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攀比心理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他人,往往以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或就业单位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即使某个单位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与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相比存在差距,就彷徨放弃,错失了就业机会,事后又后悔不已。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定位,趋利避弊。

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单纯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只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从自我发展、工作环境、地理位置到工资福利待遇等都在考虑之内,却忽视了工作单位能否接纳自己。这种由于不能掂量自己的才学、不能合理定位自身而产生的盲目求高心理,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往往使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变盲目追求就业理想为面对现实。

自负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或因就读名牌学校,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自己综合素质较高,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看这个单位不顺眼,瞧那个单位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教育他们保持应有的理智,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不要总是“挑肥拣瘦”,以免在瞬息万变的求职竞争中迷失方向。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

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未来职业行为的实施方案。职业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即保证良好就业的理性认知,是走好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大学毕业生在确立就业目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考虑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理想职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应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有何要求,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再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也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端正就业心态就业心态即对就业认知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败,影响着其职业与事业的发展。一个人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就业、职业及事业三个阶段,就业心态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是职业发展与事业有成的认知基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要从找到工作、自食其力开始;要在选定工作单位以后,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并且应以自己的态度和业绩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然后才能进入职业境界。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此时谈事业似乎还有些遥远。

敢于自信竞争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种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应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及做好求职材料准备等等。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的,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提高承受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遇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锻炼求职技巧,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增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及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到毕业时却已经人才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能力,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对策

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更要了解社会需要与就业现实,特别是要认清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面对就业压力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大学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会导致大学生不了解现实的就业环境,不清楚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哪些差距,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现实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对国情民意、就业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缩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敢于面对就业压力,迎接新形势下的就业挑战。

提高就业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既有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因素,也有毕业生之间综合素质竞争的因素。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对低年级学生就应开始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注重提高其职业成熟度。要变传统的学科教学为现代专业教学,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形式,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种学生社团的组织带动作用,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与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认真实施职业规划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良好的目标意识可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开展有益的活动,从而减少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与个体发展的潜能;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需要学生本人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需求,这些必须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

开展就业心理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就要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在校学习期间,要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程度,引导其进行职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探索;毕业前夕,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利用报纸、网络、广播、学术讲座等形式介绍心理调适的基本知识,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帮助,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与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伟光,魏玉美.大学生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N].光明日报,2008-10-22.

[2]高秋安.危机下的就业走向何方[N].光明日报,2008-12-18.

[3]万玉凤.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9-02-04.

[4]杨振升,王朝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振升(1956—),男,河南温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谈课前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心理准备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