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术出版工作中的伦理诉求

2009-10-24 05:49谢翠蓉
科技与出版 2009年10期

谢翠蓉

摘 要 和谐出版是当代出版的前进方向。从伦理学层面看,作者、编者和读者的道德缺失或责任缺 失是影响和谐出版的缘由。其中,作者的学术腐败阻碍了和谐出版的实现,编者的道德素质 不高制约了和谐出版的实现,读者的阅读修养不够隔断了和谐出版的实现。因此,加强作者 的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源头;加强编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关 键;加强读者的阅读修养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补充。作者的努力,编辑的认真,读者的 提升,共同组成了和谐出版的伦理动力,也是学术出版工作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和谐出版; 出版工作; 伦理诉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作了这样的解释:“配合得适当”,同时,它对“出 版”的解 释是“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 权法》第五十七条指出:“本法第二条所称的出版,指作品的复制、发行。”综合起来看, 和谐出版是指作者、编者和读者共同构成了出版发行的主体,进而推动出版事业的健康、全 面、协调发展。和谐出版是当代出版的前进方向。从伦理学层面看,它要求作者遵守学术道 德的各种要求,努力写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它要求编者遵守职业道德的各种规范,认真 编辑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它要求读者遵守社会道德的各种规则,仔细阅读符合时代价值的 作品。作者的努力,编辑的认真,读者的仔细,共同组成了和谐出版的伦理动力。[1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从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出版是否为和谐出版,却发现还存在 着较大差距。

一、 影响和谐出版的缘由:作者、编者和读者的道德缺失或责任

缺失在学术出版领域,作者、编者和读者构成了和谐出版的三驾“马车”,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原因,也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因素,这三驾“马车”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或责任缺失,影响 了和谐出版的实现。

1. 作者:学术腐败阻碍了和谐出版的实现

先是“浙江大学院士课题组涉嫌论文造假”令舆论震惊;后是工程院院士因“抄袭剽窃”被 六教授联名声讨而公开致歉。近一段时间,接连爆出的学术不端事件令神圣的学术殿堂笼罩 在灰暗的阴影下,学术腐败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 学倪维斗院士在阐述当前不良学术风气及行为产生的根源时坦言:“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科技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其主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 在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 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队伍难免受其影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从对世界范围 内学术发展史的追溯中找寻学术失范行为的渊源。他说;“伴随学术研究职业化而产生的一 个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对‘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解构。时至今日,‘学术不仅可 以换取荣誉和金钱,谋取官位,还可为学术机构带来荣誉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成绩就 和学术机构、学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 行为温床。”

不论产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的学术腐败却成了制约和谐出版的核心原因。它首先 造成了作者对待编者不公平。编者向作者的约稿必须是公平基础上的合约。现在的问题是, 由于作者的学术腐败,他所提供给编辑的作品有很大部分或者全部已经是出版过的作品,而 且是别人的作品,在编辑方面来说,该作者完全欺骗了编者,在伦理层面来讲,就是作者对 待编者不公平。其次,作者的学术腐败问题还造成了作者对待读者不公平。读者现在阅读的 作者作品是别人的成果,而不是该作者的“原创”,不能因为一般的读者没有鉴别学术腐败 的能力就被动地接受了这样的“学术腐败”作品,其结果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作者 和编者对 读者的共同欺骗,对读者来说,这样的结果显失公平。鉴于作者对待编者,作者对待读者的 双重不公平,要谈和谐出版,只能是自欺┢廴恕

2. 编者:道德素质不高制约了和谐出版的┦迪

编辑的职业道德可以简称为“编德”,它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作用,但是编德如何却关系到 和谐出版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和谐出版实现的基本原因。就一般而言,编辑应 严格以质选稿。问题是在现实中,有的编辑不具备这样的基本道德素质,造成了书稿的滥竽 充数,论文的“垃圾现象”。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没有“亮点”,读完以后没有留下什么印 象;感到没有“兴奋点”,读完以后觉得似曾相识。更有甚者,某些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低 下,把自己凌驾于作者和读者之上,视自己为作者的“上帝”、读者的“施主”。[2 ]例如,有 的编辑喜欢滥用权利,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作者,乱改乱换,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作者修 改。自认为选择和出版“大权”在握,因此一意孤行:你想出版吗?那就得按照我的要求来 做 。这既是编辑武断的表现,更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体现。作者和编者的平等权利在这种 编辑这里被完全破坏,和谐出版也更无从谈起。再如,有的编辑由于专业受限制, 又不喜欢 钻研业务,总认为编辑的工作是改正几个病句,纠正几个错别字,再看看有没有政治方向的 问题,他们没有认为编辑的工作是再创造的劳动。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作者把书稿或论文的 电子版本发过来,编辑交给印制,再交给发行就完事了。这样的编辑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道 德素质低下的表现。还比如,个别出版社和期刊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味采用收取书号费 和版面费的办法进行出版,而完全放松了对作品的要求,对编者的道德要求就更低了。据 报道,有一家刊物为了敛财,将原来的双月刊改成了半月刊,页码也增加到了300多页,每 版收费400~500元,如此巨大的容量和利润空间,使得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录用通知和收 费通知,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催请作者按时把费用交过来。可以想象,这样的出版社和编辑 部对书稿和论文质量会有什么要求?他们出版的东西对读者又会造成什么伤害?当然,由于 编者的道德素质低下,给和谐出版带来的“硬伤”并不只是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总体来说 ,部分编者的编德素质问题严重阻碍了和谐出版的实现。

3. 读者:阅读修养不够隔断了和谐出版的┦迪

和谐出版得以实现,不能离开读者这个环节。有人认为,出版只与作者和编者有关系,与读 者无关。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所有的出版物都要到读者的手上,读者认可,才能说是完成了 一次出版的全过程。换句话说,读者不阅读出版物,出版就没有成功。因此,和谐 出版的实 现归根结底少不了读者的参与。然而现实的情况有些令人忧虑,读者也存在着道德缺失,他 们的阅读修养不高,隔断了和谐出版的实现。[3]他们中有的人看到出版物的问题 不提出意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的不关心阻碍了和谐出版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由于他们的漠视,看到问题不提出,已经隔断了和谐出版的实现,间接使得许多出版物的 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出版物再版以后还是没能纠正原来的错误等。

二、 和谐出版:出版工作的伦理诉求

既然作者、编者和读者构成了和谐出版的三驾“马车”,因此,指出他们存在的道德缺失或 责任缺失,加强他们的道德建设,就能很好地推动和谐出版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出版工作 的伦理诉求就是和谐出版。

1. 加强作者的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源头

作者的学术道德建设是推动和谐出版实现的源头,也是和谐出版的基本伦理诉求。“问渠哪 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从作者的道德建设开始。据《中国教育 报》的消息,浙江大学药学院于2008年10月16日收到反映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当天,该校 即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调查组,着手调查此事。“贺海波事件”让浙江大学在学风建 设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近日,浙江大学向所有研究生导师发出“五不准”通告:即不准代通 讯作者投稿,不准擅入通讯作者的期刊账户和电邮,不准设立公共投稿账户,不准代签版权转 让页,不准泄露投稿联络信息等。此外,一系列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举措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而 事实上,高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未曾松懈。近年来,教育部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 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 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去年底还起草了《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和《学术博客自律倡 议书》,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高校对学术 不端行为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并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 方面。高校对于作者的学风建设措施值得所有作者借鉴。作者在源头上杜绝了学术 腐败问 题的出现,以后的出版环节就难会有学术不端的现象。同时,不仅是作者的学术著作,还可 以延伸到所有出版物,包括作者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都 应该加强道德建设。杜绝抄袭、剽窃、侵吞他人成果,篡改他人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 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 人署名,以及其他不端行为。要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作品不端行为的惩 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加强编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关键

编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动和谐出版实现的关键,也是和谐出版的主要伦理诉求。因为编者 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和中介,作者的作品通过编者的辛勤劳动,通过科学的出版发行渠道到 达读者的手上,编者的工作好坏决定了和谐出版能否实现。一般而言,编者要尊重作者,同 时要真正履行责任编辑的权利。一是要正确行使编辑的修改权利。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要先与作者商量,要不要修改,怎样修改,在征求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再作判断;如果自己把 握不准,作者也不能提出意见的地方,应该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武断是不行的。二是编辑 要认识到保持作者作品完整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在保持原有作品完整基础上的修改是一种 创造性的劳动。因此,编辑应该是一个多面手,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向专家的方向 靠近,这是现代编辑应有的素质。三是编辑要做学风建设的把关人,让那些不正的学风在编 辑这里“见光死”。编辑要对作品的各个环节进行严肃认真的把关,对于抄袭、侵 占等不良 问题要有“火眼金睛”,而不能以“文责自负”为由进行敷衍。这些过程包括对作品的观点 ,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注释的出处,甚至标点符号这样的小问题也不能放过。

3. 加强读者的阅读修养建设,是实现和谐出版的补充

读者的阅读修养建设是推动和谐出版实现的补充,也是和谐出版的重要伦理诉求。读者的阅 读修养既是和谐出版实现的最后保障,又是和谐出版实现的重要动力。作为读者,不能把自 己放到出版的外围,而要积极参与到出版中来。对自己拿到的出版物进行评析,这不能理解 为对出版物的“挑毛病”,而是把自己纳入到和谐出版体系中来的积极表现。一是读者要学 会怎样阅读,加强自己的阅读素养。其实,读者对出版物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就是 自己阅读 修养不足的表现。现在有很多的出版物之所以很“火”,绝对没有离开读者的参与。例如《 读者》等,它们就有很多的作品是读者直接推荐或者写作的,这种读者主人翁地位的发 挥,使得它们的发行量很大,出版界对此现象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读者要学会怎样发 现出版物的问题并善意地向出版单位提出。有很多出版单位在自己的出版物上邀请读者参与 发现出版问题,这当然是出版单位对读者的尊重,但它更是读者参与到和谐出版体系中来的 机会。发现出版物的问题并善意向他们提出完全是出于对出版物的爱护,这种伦理诉求有利 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和谐出版的实现意义很大。

参考文献

[1] 俞涛,等. 出版生态系统进化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41144.

[2] 杨晓鸣,蒋保纬. 论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问题. 编辑学报,2001(5):256258.

[3] 赵东晓. 网络出版对出版伦理的解构与重建. 出版发行研究,2007(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