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颤动 灵之喊叫

2009-11-02 02:49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郭老郭沫若雷电

胡善恩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悲壮的、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早已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到最深的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作者采用“独白”的形式,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界的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黑暗中的一切。以淋漓尽致、不可遏止的气势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战斗决心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郭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幼年入私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郭沫若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也成为了郭沫若的代表作。“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过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及多部诗集作品。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观众都会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字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齐名。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与斗争,以此来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以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美点赏读

修辞手法

《雷电颂》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等等,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除此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和情感。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能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象征着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独白

独白是戏剧人物语言的一种,通过人物的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雷电颂》独自激情澎湃,气象雄浑,语气急促。作者借助于奇特的想像、丰富的联想,通篇运用象征的手法,大量采用各种修辞、短句等形式,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含蓄、深沉、凝练,从而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链接阅读

“沫若”二字的由来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

郭沫若4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

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萧三郭沫若合作联珠对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句:

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日,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便信手为之续出下联:

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期。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3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于是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了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发现眼前这位首长竟是大文豪郭沫若!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课外拓展

屈原故事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混战不断。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但是,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加上南后之流的卑鄙诬陷,屈原被罢免。几次被囚、被流放。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泰国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屈原满腹忧愁愤恨,最终写成了诗篇《离骚》。在救国无望的情况下,他纵身跳入汨罗江。投河自尽。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便荡舟江河之上,到处去寻觅诗人的英魂。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郭老郭沫若雷电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避雷妙招
天上的街市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笔记本雷电接口究竟有何用?
山茶花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