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心灵家园的陶渊明(之一)

2009-11-02 02:49江大林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刘裕陶渊明

江大林

你该知道的

陶渊明其人其事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改为潜,自号五柳先生,去世后他的亲友将其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九江柴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等。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九岁丧父,年幼时家道衰落,与母妹三人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辛,多亏有外祖父孟嘉照顾,后来母子三人就干脆落户在外祖父家里了。孟嘉是当代的名士,

“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受其影响非常大,长大后也“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因此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大有其外祖之遗风。

孟嘉乃一代名士,家里藏书颇多,给少时的陶渊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阅读空间,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少时的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子弟那样学习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兼学儒家的“六经”和文史类以及神话鬼怪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令幼小的陶渊明兼收儒家和道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猛志逸口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当时社会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他渐渐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出任主簿,他也回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来到荆州,投到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清高的陶渊明认清了这点,当然不肯再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和“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在诗中,他对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正式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城,夺取了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帝位,改国为“楚”,并把安帝幽禁在浔阳。此时的陶渊明正在家乡躬耕自资,闻迅之后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以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令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此时的陶渊明投到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也有史书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其幕下的)。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陶渊明又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做完此事后,陶渊明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

刘裕攻入建康后,统治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以前东晋王朝的统治长期存在着“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意思是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渊明相似的地方,所以陶渊明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陶渊明就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王谥任命为扬州刺史。这些黑暗现象,令陶渊明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他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陶渊明辞职隐居。不久叔父陶逵介绍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他一共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让大家“束带迎之”,陶渊明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遂授印去职。至此,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活,到此结束。这13年里,正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之后又不断地失望,乃至绝望的13年。最后,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接近,更加息息相关。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爱菊,大家都知道,他的宅子四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一句至今脍炙人口。而且陶渊明喜嗜酒,还逢饮必醉。有朋友来访,无论贫贱,只要他家中有酒,必与朋友同饮。往往都是他先醉,之后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后来,陶渊明的家不慎失火,他迁至栗里(今天的星子温泉栗里陶村),从此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他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与妻子过着“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的生活。义熙末年,有一个清晨,一个老伯叩他家的大门,还带来了酒与陶渊明同饮,酒至半酣,老伯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陶渊明则答道:“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者的劝告。正因为不肯出仕,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自己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作为陆续饮酒的酒资。不过,虽然陶渊明穷,但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也都是有自己的原则的。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探望他。这时候,陶渊明已经又病又饿好些天了,甚至都起不来床了。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送他肉食,也被陶渊明扔了。

陶渊明辞官回乡22年,在这些年里,他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却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已久病未起,当他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最后,他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以此来表明他知道死亡即将来临的那种平淡、自然、无谓的态度。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死后陶渊明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基地,也就是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仍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皆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责编:胡蕊

猜你喜欢
刘裕陶渊明
未来日记
阳台上的“撩”:蛊惑了一颗曲解的心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都是歌舞惹的祸
陶渊明的“粉丝”
偷皇帝的车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