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便是富贵

2009-11-02 02:49刘传华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家珍春生皮影戏

刘传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余华《活着》

感知作者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以及一些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人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它是余华的代表作。

经典回放

小说以“我”——富贵的回忆展开,富贵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身世自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活着》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斗争史。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直到他唯一的孙子也走了,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的活着是一个结局,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

40多年前,富贵是徐家的独生子,小时候就不好好读书,长大后痴恋烟花巷柳,醉心赌博。后来龙二在和他赌博时动手脚,赢了富贵很多钱,致使富贵倾家荡产。富贵的爹变卖了家产,给他还了赌债,却因为这一气而一命归西。这时,家破人亡的富贵才有所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家产已经都归龙二所有了。

富贵成了一贫如洗的农民,他到龙二家做佃户,在劳动中,富贵不知不觉心疼起自己的妻子家珍。家珍脱掉了旗袍,穿上粗布衣衫,虽然整天累得不行,却总是笑盈盈的。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富贵的母亲病倒了。富贵去城里请郎中,却被抓了壮丁,身不由己地卷入到战争中去。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身边战友离去时的伤感。可是,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

富贵回到家时,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过着虽贫苦却还算安稳的日子。凤霞长大了,17岁了,但由于又聋又哑,没人上门提亲。富贵的家的日子过得非常贫困,12岁的有庆还在城里念小学,无奈之下,富贵只能将凤霞送去一家做养女。可是姐弟情深,有庆对姐姐念念不忘,几个月后,凤霞跑了回来,在家呆了一天后,又被父亲送走。到了城里以后,富贵于心不忍改变了主意,决定就算全家饿死,也再不送走凤霞。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里办起了食堂,炼起了钢铁。有庆精心饲养的两头羊被宰杀了,他伤心不已。村里的羊全吃光了,粮食也快吃光了,食堂散伙了,村里人下地干活开始记工分,家珍却病倒了。有庆想退学,但父母不肯。日子越来越苦,粮食越来越少,家珍的身体稍有起色,有庆却出事了。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夫人的命,不停地抽有庆的血,把有庆活活抽死了。富贵找到医院,认识了县长春生。

家珍的病越来越重,祸不单行,富贵也病倒了。春生来找过富贵他们三次,但家珍不肯原谅他。队长给凤霞做媒,男方叫万二喜,是一个县城搬运工,虽然有点儿小小的残疾,但人老实、善良、勤快。文化大革命越闹越凶,春生被打倒了,富贵夫妇开门接纳了春生,家珍劝春生不要轻生,要活着,但这位昔日的县长还是上吊自杀了。凤霞生下孩子苦根后大出血死了,接着,家珍也死了。

富贵搬到城里和二喜、苦根住在一起。在一次事故中,二喜被水泥板压死,这年苦根才四岁。富贵把苦根带回乡下,小苦根命苦,吃豆子撑死了。“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才能吃上。我是老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富贵悔恨地说。

苦根死后第二年,老富贵买了一头牛,这也就回到了故事的开头。富贵劳作着,顽强地活着……

人物窗

“不死”的富贵

富贵被无常的命运抛来掷去,不由自主地陷入苦难,但命运终究还是奈何不了这位像老黄牛一样坚忍的富贵。小说中,在富贵生命中体现出的那坚韧顽强的精神,真可谓“不死”,连同最后陪伴着他的“不死”老牛,在狭小而又宽大的空间中延顺着天数之命与自握之命。

面对生活的压力,每个人都有过退缩和放弃的念头,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坚强的“富贵”——那么多亲人离他而去,那么多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依然坚忍地活着。这样的精神是不是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振奋,变得坚强呢?

余华通过《活着》发现了“富贵精神”,而“富贵精神”正是普通百姓面对生活和命运的无奈的选择,也是那些曾经经历了苦难和正在经受苦难的人们常会丢失又总在寻找的东西。富贵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一大群人。要做生活的主人,就应该从看似渺小实则强大的“富贵”身上找到一些东西,就应当珍视“富贵”这面凡人生存之道的镜子。

我们需要“富贵精神”,它是牵动我们生存下去的引力,是人类用生命寻找到的东西,是顽强与隐忍的“不死精神”。

跳跳板

电影与原著的不同之处

余华的《活着》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搬上了荧屏,使更多的人认识了余华和他的《活着》,但影视作品对原著的几个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

第一个方面的改编:将富贵的谋生方式由作佃户改为走南闯北唱皮影戏,出色地为整部影片牵出了一条线索,影片的时代背景也得以较好的突显。先是作为地主家的公子哥赌博输了后借唱皮影戏解闷自慰;其次是输光家产后用唱皮影戏维持生计;后来成了俘虏,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作为军营里的娱乐活动;然后在“大跃进”时期又给村里人唱皮影戏作为慰劳;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得已烧掉了用了多年的皮影用具。皮影戏的每一次出现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脚印,从解放前到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皮影戏为我们打开了回忆历史的大门。

第二个方面的改编:原著中有庆被抽血致死变成了被车撞而死。也许影片中有庆被撞得满身是血的场面对观众会更有震撼效果,但这样一改反而削弱了作品深层的悲剧性,把那个时代对穷人生命的忽视变成了一次纯粹的偶然事故。

第三个方面的改动:凤霞嫁给了身体有残疾但品行朴实的二喜。片中将二喜的偏头改成了跛脚。

最后一个方面是关于结局的改动,就是将原著的最后一点情节忽略了。影片似乎想给观众留下更加广阔的想像空间,却使读过原著的观众没有找到原著结尾中蕴涵的那丝叹息和惆怅,只是凭空生出些许猜测来。如此种种,使人浮想联翩。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家珍春生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红裙
有趣的皮影戏
曹春生作品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
不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