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2009-11-13 03:54
职教论坛 2009年24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实训

王 琴

摘要:“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我国旨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采取的重要举措。项目实施以来,示范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进一步加深,但合作的内涵还需拓展;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性的要求,但需继续推进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制定了详尽的顸岗实习规章制度,但具体的管理措施还需加强:还需进一步探索实现顶岗实习教学功能的策略;与企业共建了实训基地,但在基地的管理运作方面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应进一步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

关键词:示范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琴(1967-)。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4-0004-03

2006年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以来,立项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2006年立项的第一批28所示范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进展顺利,各示范院校能够结合自身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特色,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意义。总结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就,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示范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数量稳步增长。合作的深度相对增强,但合作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拓展

立项以来,示范院校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与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问卷显示,92.6%的教师认为,目前所在专业和很多企业都有合作:88.4%的教师认为,所在专业在校企含作程度方面很好,与很多企业在实训场地、设备及教学、就业方面都有深层次合作。从学生问卷来看,88.7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在校企合作的数量方面“很好,与很多企业都有合作”;84.4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程度方面“很好。在实训场地、设备及教学、就业方面都有深层次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和内涵发展上,一些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有关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人员、经费、基地等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了专业建设校企深度融合。有的示范院校建立产学合作中心、制定精细的实训基地管理细则、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定期召开企业家论坛,等等。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成立了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产学合作中心、专业工作组三级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了顶岗实习企业库,在区域和行业设立了工作站: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资质认定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制定了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互聘人员津贴标准、基地运行管理费使用办法、委员会会务费用标准;人才交流(互兼互聘互派)管理办法等。

校企合作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学校,而且涉及企业;不仅关涉教师的利益,而且关涉学生的权益。示范院校需要继续探索如何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找出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的具体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如在发展规划方面,在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和新专业的高层决策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在师资建设方面,实现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到学校进行“全脱产”教学、学校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的机制;在招生就业方面。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在实习教学方面。吸引企业在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等等。

总之,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课程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今后应着力推进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

在课程建设中,示范院校能够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问卷结果显示。92.5%的教师认为。示范院校建设以来,课程设计更为细致合理,符合教-学需求85%的教师认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更加完善;82.4%的教师认为。课堂的把握和组织控制更为严谨有效;93.1%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适应教学需要。调查发现。项目院校都能够按照示范建设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尤其是一些院校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尤其是有的专业还邀请行业企业一起建立新的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采取军地企业设任务、服种制作为主线、内容拓展追技术的三步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以服种为模块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生产性实训协调跟进,教学内容始终紧跟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步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取模具行业协会牵头。模具企业全程参与。以工作过程确定产品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管理、模具调试五个任务领域。校企共同制订工作标准。确定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

职业教育的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非常复杂。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构。按照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按照职业资格开发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职业性特征。然而。由于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整合在一起的。同一职业在不同的工作时段。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都存在区别。因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在实现课程内容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资讯、决策、计划、检查、评价等方面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示范院校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但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调查发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普遍建立了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多数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学生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考核,如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汽车售后4s店共同制定一套顶岗实习学生考核标准。有的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完善周密。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企业导师制、责任教师制、节点考核制、周会制、学生周记制、企业周报制的六制度管理方法规范学生实习。

然而。尽管各院校都制定了实习管理规章。但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地理位置分散,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事实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带到实习单位的“实习生反馈表”,有时班主任会打电话去询问一下学生实习情况,除此之外,学校并无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因而,形成管理上的盲区。管理措施的缺乏导致:一方面,学校不能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认为学校不负责任。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合作。对示范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8.1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可见,学校的实习管理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示范院校普遍认识到顶岗实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但在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方面还需努力

顶岗实习是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关键教学环节,项目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问卷显示。最近一学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3个月以上的占32.26%。1—3个月的占41.1%。从来没有去过的占5%。最近一学年参加企业实习实践的次数,约10次以上的占25.5%,6—10次的占21.7%。3—5次的占29.5%,从来没有去过的占5%。调查发现。部分院校已探索出实现顶岗实习教学功能的不同方式。有的打破传统学制。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有的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实习项目;有的根据实习岗位任务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企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将部分专业课程提前,部分课程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教学,保证学生能够顶岗。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统筹规划生产实习,实习内容与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一致。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在第2学年的工学交替阶段,学生以1个月为周期,在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进行教学和顶岗实习,实施工学交替,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工作任务。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为本,它们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不仅出纳、会计等这些责任性很强的岗位不会让学生去顶岗。就是那些技术性很强、精确度要求很高的复杂产品的最后几道工序也不会让学生去顶岗。企业让学生顶岗的多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工序,绝大多数是技术操作极其简单的重复劳动。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最大作用是直接接触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及其组织管理,虽然从事的只是个别工序。但其联系的却是一个整个生产的复杂系统。基于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带队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引导并充分发挥企事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增长知识和才干。

五、与企业共同建设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基地的运作与管理还需进一步体现企业特征

调查发现,示范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普遍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一些示范院校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有的采取校企共建共用的方式,有的按照股份制合作的方式,有的通过产权联结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种子繁育、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订既满足教学实训。又满足种子生产的合作协议。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与企业共建服装生产线,实行股份制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合作双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新加坡宝利根精密工业合作,建立了技术水平一流的模具技术实训基地,并成立了成都宝航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化管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示范院校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时能够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与行业、企业进行的合作,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基本一致。但在其后的基地运作与管理方面,企业参与的程度却不高。要切实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必须实现基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布置实训基地,使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现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通过项目式、任务式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操作流水线上的学徒。

六、行业企业专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今后需进一步加大参与教学评价的力度

立项以来,示范院校以全面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为宗旨,通过行业引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在真实工作任务中提炼教学项目和任务,共同开展项目教学。一些院校还采取了较为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或变革考试形式、或重构考核内容、或建立新的考核体系等。如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采用国际隐形眼镜全球联考形式替代校内课程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组建了专兼结合的4人数控技术“专业教学领军人团队”,确保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实施专兼职教师扬长避短的“双师授课教学法”,并联合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可见,在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方面示范院校普遍注意到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在教学评价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改进,但总体来看,在教学评价环节,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力度还不够。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相应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评价的主体上,应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评价。不仅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制订方面,而且教学结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

责任编辑殷新红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