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

2009-11-19 09:16陈世旭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衣裳本质衣服

陈世旭

人的服装。上曰衣。下曰裳。总起来是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中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的句子。人之需要衣裳,最早肯定是出于最实际的考虑:生理上。为了御寒:心理上,为了遮羞。以后,社会生活复杂了,实用的范围更广泛了,问题也更复杂了。闹不好甚至引起政治纠纷。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为国防的目的提倡胡服骑射,仅做上层人物的说服工作就简直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那大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典籍的关于服装变化的一场争论。所谓“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战国策·赵策·二》),使服装的变化与否一开始就蒙上观念的进步与保守的色彩。还有被利用作更为直接的政治目的,如东汉献帝的衣带诏。衣裳可以是军服,也可以是和平的象征。春秋时诸侯的和好性集会,就被称作“衣裳之会”,以相对于“兵车之会”。衣服又成为美女的代称,如“衣香鬟影”;又用作道德的谴责,如“衣冠禽兽”。心理上,衣裳的功能就更丰富了。“衣锦昼行”、“衣锦还乡”,都是借衣裳来表现对成功和地位荣显的炫耀。而当衣裳的基本实用满足之后,最为发展。最受到人们注意的则是衣裳的审美内容。诗人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无非是强调衣裳和容貌的美;老百姓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人才七分衣裳”,更明白直接。在现代生活中,衣裳的设计、制作、穿着,更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即便不好说是包含了最为丰富的文化内容的一门艺术,也至少可以说是其中之一。

但一种事物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其原始的本质。也始终是没法抹煞的。人类从没有包裹到有了包裹,到包裹得滴水不漏,又到现代社会的解放、释放,挖空心思的薄露透,走了一个大轮回,很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同树叶和草裙相比,比基尼更有开放性发展)。

有种种轮回的。比如消费观念,一段时间,大家觉得越单调越好,到今天。许多人又觉得越奢华越好,时装意识大行其道。当然,真正的花团锦簇、奇装异服自应得其所哉。但同一件衣服。放在地摊上同放在精品时装屋。价钱竟可以相差十倍甚至几十倍之多,那“精品”也决非无人问津。这使我相信,类似的Modem心理,也终有一天要走回头路的。我的理由有下面一些,首先是中国有相当一些人在穿衣服上怕还是相当守旧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对如今已为许多人不齿的“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依旧奉行不移。现在日常穿的衣裳里,二十多年前插队时就穿上了的。有的是。其次,许多人终究会认识到,衣裳的美终究是人的一种外在装饰。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只有同人的内在气质协调的时候才是美的。珠光宝气可以使一个人雍容华贵,也可以使另一个人粗俗不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恐怕大家都不少见。

(选自《令晚报》)

衣裳最初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即为了御寒和遮羞。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成为政治观念进步与保守的标志,也可以作为资本来炫耀自己的地位与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衣裳除了这些实用目的外,更多地承担起了审美的、文化的内容,即衣裳的设计、制作、穿着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潮流,它紧跟社会文化变革的大潮应声变奏,从时尚到复古,继而又转为时尚。审美、文化因素的介入使衣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同一件衣服,放在地摊上与放在精品屋。价格会有天壤之别,而且人们总是在时尚潮流的风靡下盲目追赶,从不追问时尚迅速更迭背后的真正内涵,更无法真正理解衣裳对于每个个体的意义。实际上,在这种种眼花缭乱的时尚风潮的背后,是事物自身最本质的诉求,只有回归本质才能立于不败的潮头。对于衣裳而言,其最本质的诉求就是适合每个独立个体的需要;对于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即衣裳必须同人的内在气质相协调时才是最美的,这才是衣裳的最高宗旨,否则即便满身珠光宝气,也还是庸俗不堪。

——易飞跃

猜你喜欢
衣裳本质衣服
动物穿了粉衣裳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漂亮的七彩衣裳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弯弯的旧衣裳
黑夜是一件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