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讲天下》看传媒公共话语建构

2009-11-24 07:54崔向东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

崔向东

摘要:传媒公共话语的职能是大众传媒职能的重要方面,齐鲁电视台《开讲天下》以其公共性、互动性、多元性和口语化等特征体现了中国传媒在公共话语建构的趋势。《开讲天下》为大众搭建了一个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民主意识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以《开讲天下》为代表的谈话节目自身还存在着缺陷,离构建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关键词:开讲天下;传媒公共话语;谈话类节目;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66—02

公共话语已经成为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所谓公共话语领域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1],伴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传媒无疑成为构建公共话语领域的最好的平台,谈话类节目成为构建传媒公共话语的最好形式。正如著名学者利文斯通所说:“观众谈论型的谈话节目可被认为是社会的一部分,在这里大众聚在一块,谈论事情,有时甚至可以造成社会舆论。”[2]电视谈话节目给了大众一个表达意见的空间领域,在这个小小的摄影棚内构成了公共话语空间。本文试以齐鲁电视台《开讲天下》为例,阐释中国特殊背景下传媒公共话语的建构。

《开讲天下》以“开讲天下,凸显民意”作为节目的宗旨,每期根据近期出现的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设置一个能产生直接对立碰撞观点的话题,邀请对立双方的代表人物就此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公共话语平台的职能。

1.议题内容的公共性和民生性。传媒的公共性特点要求其内容必须具备公共性,也就是内容必须是可以公开的,同时还是大家所关心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内容。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公众普遍关心的、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不局限于个人和家庭事务的公共事务。” [3]齐鲁电视台的民生特色要求《开讲天下》必须具备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因此,《开讲天下》在话题选择上兼具了公共性和民生性两大特点。大部分节目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关注国计民生以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对民众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另一方面又引导民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2.参与群体的公共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话语空间,在于人人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思想,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它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问题,反对等级及礼仪,提倡举止得体。各色人等,不论层次与职业,均可在理性的层面上参与讨论。” [4]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的说法,从2006年开始,整个中国的文化社会进入到了“草根文化时代”[5],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传媒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社会大众也要求自己能够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节目必须改变以往的节目形态,让人民抽取掉贫富和身份差距,仅仅作为自然人平等地参与讨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开讲天下》邀请的嘉宾来看,涉及到了具有各式各样职业背景的人群。节目中既有教授、博士这样的所谓精英群体,又有公交司机、市民代表这样的社会大众,这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参与全体的公共性。不仅如此,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也可以随时上台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电视观众也可以随时打进电话表达自己的态度。各种不同的意见,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理性的还是感性的,都在这里得到了自由的表达。节目尽可能做到了对众多的观众开放,选取的嘉宾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使得观众可以在其间自由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这样的节目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者—受众”的传播模式,没有了程式化的宣讲内容,让当事人有话说,让多元思想现场针锋相对,让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都有了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构建了媒体真正的公共话语空间。

3.双向交流互动性和鲜明的多元化态度。公共话语空间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不论属于何种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参与,那么不同利益、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人说不同的话是很自然的事情。社会带来的困惑要求与他人交流,同时也需要与别人分享自身的经验,个人的思索总是有限的,需要沟通,需要他人的理解。正如尹鸿所言,对话者之间的差异引发的交流和碰撞才使得节目称得上真正的谈话节目[6]。在谈话节目中,各种观点围绕某个现象、问题进行讨论,这些观点可能相互一致,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相互对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得到最好的融合。如在“该不该给导游小费”一期中,代表经营者利益的旅游公司和代表消费者利益的教师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各自阐述了自身的立场,在互动交流中既有相互谅解,又有针锋相对的争辩。《开讲天下》的平台并没有封闭在台上的嘉宾中,台下的观众也可以随时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发言提高了节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且更加容易获得电视机前观众的认同。不同的意见在电视搭建好的平台上平等对话,构筑了电视媒体“群口时代”背景下的公共话语空间,不同的声音获得了面向公众言说的权利。

公共话语空间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拥有平等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他们的意见不应受到任何形势的压制。参加者代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因此,不能通过一两场辩论来改变他们的态度,《开讲天下》的节目中,最后并没有就哪个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给予所有的参与者平等表达而不受任何压制的权利,表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4.鲜明的口语化特色。与报纸相比,电视是一个更加口语化的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电视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这种口语和平民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进程。费尔克劳也强调了口语化、家常化对于公共领域的作用,他认为,电视这种口语所产生的一个影响就是公共领域与家庭个人空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7]。为了使得公共事务深入到个人家庭中去,同时使社会个体、市民阶级投入到公共事务中去,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架起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开讲天下》正是遵循这一点来制作节目的,节目所选的都是针对社会热点、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话题;在嘉宾的选择上,也着眼于广泛而具有代表性,既有大学教授这种社会精英,也有社会底层的民众。这两点就保证了节目的口语化特色,反映民生的话题本身就应当用大众的、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在节目互动中,为了所有人都能正确领会自己的意思,大学教授们尽量采取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很多年长的人在发言的时候用的是方言。在口语化方面保证了《开讲天下》能够贴近大众,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真正做到了“开讲天下,凸显民意。”

电视媒介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因为一旦社会事实和自然事实进入电视屏幕,并在受众中传播开来,就具有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同时,电视媒介对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整合等都具有重要功用。英国1963年的皮尔金顿报告指出,“广电媒体的概念就是一种服务,其全部特质,就是一个公共性组织,负责将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各种活动和意见,以最完整的范围带给公众,让他们知晓世事。”[8]政治性媒介和商业性媒介在我国都不缺乏,唯独缺乏公共电视频道,没有构建起公共话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社会大众的发言权。以《开讲天下》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平台,为公众构筑了公共话语空间。

哈贝马斯曾经指出,真正的民主是话语的民主,公共空间是需靠话语来支撑的[9]。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代表主流意识的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大众媒介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的代言人,媒介作为“公共讲席”和“公共论坛”,其核心在于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即广大公民充分享有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10]。《开讲天下》正是如此,尽管还没有如哈贝马斯希望的成为国家权力与公民私权之间对话的平台,但它却给了社会大众以表达意见的舞台,这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开讲开下》这样的节目尽管给社会搭建了一个各种言论和思想平等交流的平台,但是离公共领域的形成依旧任重道远。在我国,传媒公共性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之后在传媒实践中逐步提出的,我国传媒并没有与此相应的历史传统,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传媒公共话语发展的非常缓慢;其次,我国是一个政治话语非常强势的国家,传媒必须担负舆论宣传的功能,因此传媒只能选择一些远离政治、民生性强的话题作为讨论的目标;再次,来自商业的侵蚀也不容忽视,由于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传媒公共话语的建构都要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不管《开讲天下》如何“凸显民意”,它最终追求的还是要高收视率,否则,便没有这个节目的生存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传媒公共话语职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89.

[2]李嘉.关于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J].现代传播,2008,(3).

[3][7]任金洲,卞清.增强公共性和服务性,进一步开放“公共话语空间”[J].现代传播,2006,(1).

[4]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徐帆.“群口时代”背景下的公共话语空间建构[J].现代传播,2007,(3).

[6]李嘉.关于谈话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J].现代传播,2008,(3).

[8]卢迎安.论电视媒介的公共性[J].新闻界,2007,(6).

[9]耿小博,韩延平.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从保定电视台公共频道谈起[J].当代电视,2005,(11).

[10]冉华.中国传媒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李璐瑶)

猜你喜欢
公共性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完善建议探析
“物”化的空间
从“多元治理主体‘公共性’管理模型”探索中国红十字会
突破官僚制:电子政务的愿景分析
对抗碎片化:后现代体育的哲学批判及其公共性旨趣
“公共性”管理框架与政府治理体系的构建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