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收购

2009-11-29 10:00
财经 2009年5期
关键词:华菱矿业金额

2009年春天产生了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源的新纪录,但它们也要准备面临创纪录的阻力

前言

2009年春节刚过,按照Dealogic公司的统计,与中国有关的海外并购就已经有22起,涉及金额达163亿美元。这些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资金流向也非常集中,在澳大利亚的收购金额占到总金额的90%。

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完整版的中国收购纪录。因为单单中国近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桩交易的金额,就已超过了上述统计的中国海外并购金额总和。

——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宣布,通过认购可转债和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向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力拓集团(Rio Tinto)投资195亿美元;

——仅四天之后,2月16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宣布,将以26亿澳元(约合115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全球第二的锌生产商澳大利亚OZ矿业(OZ Minerals Limited)100%的股权;

——一个多星期之后,2月24日,同样来自中国的湖南华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菱)在香港宣布,认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s Ltd,下称Fortescue)2.25亿股新股,并向其股东美国对冲基金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购买2.75亿股股份。

与此同时,中国在能源领域也连签大单。在一星期内,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罗斯管道公司(Transneft)、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abras)、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相继达成总金额超过450亿美元(约合3078亿元人民币)的长期供油协议。

一连串中国交易的集中宣布,令全球为之惊呼。一时间,那些有意出售能源或矿业资产的企业纷至沓来。几乎每一桩与此相关的邀约,都会同时发往多家有收购可能性的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资源大买家”的形象,仍然在全球激起了超乎预料的反对声浪。这一幕,令人不由联想起三年多以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折戟优尼科(Unocal)的情形。

反对的声音,不仅来自相关交易国的政府、民间、同业,也来自被收购一方的股东。他们担心中国企业有意控制资源价格,质疑中国企业的收购源于政府意志,视那些大胆参与国际资源并购或能源交易的中国企业为政府的延伸,更怀疑其收购资金的来源。

这些怀疑,再度成为横亘在中国企业一连串并购交易前面的巨大障碍。特别是与澳洲矿业公司达成的三桩交易,目前都还徘徊在等待政府审批和股东批准的通道上。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一旦怀疑的声浪足够强大,即使一向对外资并购相当宽容和欢迎的澳大利亚政府,也难免受影响。

在很多熟悉和了解中国资源收购史的人士看來,这些并购与其说是出自一只名为“国家意志”的幕后大手的操纵,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在多年的冲动之后,终于因全球金融危机提供机会而爆发;而曾长期在海外资源收购上举棋不定的中国政府,不过是在上一轮资源价格暴涨的教训中,意识到了进入产业链上游的重要性,进而为中国企业的海外行动打开了绿灯。

作为资源消耗大国,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和铁矿石、铜、铝等有色金属正在逐年攀升,中国企业挤入产业链上游是经济规律使然。然而,如何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企业与政府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如何平息对中国企业控制资源价格的担心,是摆在中铝、华菱、五矿们面前的艰难考试。

惟有交好答卷,才能赢得交易。

——编者

猜你喜欢
华菱矿业金额
2001年-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华菱湘钢成功开发80kg级高强度水电用钢
成交金额前10名营业部买入的前3只个股
一周资金净流出金额前20名个股
“我只用华菱车”——记华菱忠实用户周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