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管见

2009-12-02 10:20廖雪梅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中职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育教育,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 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职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人才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班主任应走进学生的世界,理解学生的心理,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训练、择业辅导等。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那么,教师和班主任应如何对中职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 沟通感情,架起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应是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教师应多持移情性学生观,多持非批评性态度,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要做到:对学生微笑——让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学生交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学生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学生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替家长分忧——使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

二、 注重个性、因人施教

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班上学生的个性培养,做到因人施教。虽然不少中职生的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如人意,但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有丰富个性的活动主体,这是对学生施以个别影响的前提。为此,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内在特征和个性核心;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特有的可贵之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 结合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抓好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紧密联系的。为此,中职阶段还必须加强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对中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养成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自我品质,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为他们以后取得人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一是在校内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节、礼貌用语,待人接物,道德品质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要求学生仪表整洁、服饰恰当;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态度和蔼,对待老师、同学要真诚、热情、谦逊。二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或“请进来”,使学生了解企事业中优秀职工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启发学生在校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三是认真抓好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明确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职业纪律、岗位规范和法律、法规。四是安排学生在校园内做一些公益活动,如每天由值日同学打扫校园卫生、冲洗厕所、维护校内秩序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四、 科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功能在于启迪智慧、涵养德行、强健身心、提升精神世界和主体性方面的价值。

因为每名学生的智力结构都有差异,所以教师应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从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出发,把爱、欣赏和激励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灵。切忌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就将其全盘否定。应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自已的特点和优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承认,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含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而不是强加上去的;三是同样一节教学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学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各有侧重;四是学科中渗透的心理健康育可能更多的是内隐的、暗示的,应注重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不宜过于呆板。

六、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中,教师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有浓厚的兴趣,主动研究教学规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在课堂上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像力;三是心态良好,意志坚定,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

总之,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始终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爱护、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廖雪梅(1970-),女,四川人,柳州市交通学校机电科讲师,工程师。

(责编黄斯佳)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