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体制型风险的成因及其治理

2009-12-02 03:44童文莹林闽钢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转型期

童文莹  林闽钢

[摘要]本文从社会风险类型学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主要社会风险——体制型风险,聚焦其内涵、成因和表现,提出在体制型风险治理路径选择上,应建立社会风险行政问责制度,推动体制重建来促进机制更新,从而实现风险的治理;在体制型风险治理模式上,应从“冲击一回应”模式向“预防-主动”模式转变。

[关键词]转型期;体制型风险;社会风险行政问责制度

[中图分类号] 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0—4769(2009)05—0093—05

一、转型期我国体制型风险的提出

中国正进入高风险时期,一是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过3000美元,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5000美元时,则进入社会风险的高发期。二是从社会风险的特点来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社会风险具有“风险共生”现象。还有学者则是从全球化风险角度,提出了中国风险社会的“复合风险”的可能等等。无论是“共生”还是“复合”的风险,都需进一步探讨在全球本地化背景下,中国社会风险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治理等等问题。

风险有多种形态和表现形式,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按出现的领域,可以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从来源上分,可以把社会风险划分为自然具有的风险、技术引发的风险、制度引发的风险、政策决策造成的风险以及个人造成的风险等。开启社会风险类型学分析(typologicalanalysis)的是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他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区分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为“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两大类。

吉登斯认为,虽然风险社会的风险有多种多样,诸如有来自外部的自然风险,如地震、洪水、瘟疫等,但风险社会主要是指来自被制造出来的风险,也就是来自人类自己制造的各种风险,与以往外部自然风险占主要地位不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目前已经是人类发展至今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它是由人类知识在有意或无意中创造出来的,是全球化的结果。例如,核战争的可能性、生态灾难、人口爆炸、全球经济的崩溃、投资市场的动荡等等。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的“人化”,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转变为人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说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和社会)中,人类都创造了一系列实现自身活动目标的环境和规范性框架,在特定社会运行中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这也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整合失调、控制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在吉登斯依据风险来源划分风险类别的基础上,把社会风险类型学分析进一步推进的学者当属迪恩(Mitchell Dean)和斯特莱登(PierStrydom),其中斯特莱登以人类的认知程度为标准,把风险分为已知的、疑似的以及假定的。与风险可能出现的领域:生态、个人、社会、政治、道德,形成二维划分体系,形成了15个风险类型。

以上有关风险理论的研究,对认识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追赶模式,其发展的起点是较为落后、封闭的农业经济,而目前仍处于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之中,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作为后工业社会分析工具的风险理论来讨论中国社会风险。

从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过程来看,这其中不仅要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还要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轨。在经济目标成为社会运行的支配目标的同时,政治行政系统日益偏离原有的社会管制轨道,更多地指向市场,服务社会。因此,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体制的意义上说,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体制整合失调、控制失灵的现象,并成为引发诸多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较为全面地体现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风险的主要特征,本文提出“体制型风险”这一概念。所谓体制型风险,就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治理能力滞后于社会风险的变化,而产生社会损失的可能性。

体制型风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面对风险新旧体制或新旧机制的更替所带来的不一致和不协调,更多时候会出现时间上的错位和滞后,即旧体制或机制被取缔或者不再发生作用了,但新体制或机制却未能及时产生或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体制变迁是在由历史所确定的特定的制度结构中发生,并以这个现行的体制为条件的,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体制变迁的时序性差异。在这个意义上,套用贝克的话说,体制型风险“成为了政治动员的主要力量”,成为一种造成传统政治范畴过时的话语体系。

二、转型期中国体制型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体制型风险是随着社会发展积累的风险因素和人们对其感知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社会性概念。在人类先后经历了主要关注自然风险威胁、技术风险威胁和社会风险威胁之后,进入21世纪,体制型风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国际未来计划中,进行了一项以面临新型风险威胁的可能性为内容的研究,并出版了名为Emerging sys—temic Risks in the 21st Century:An Agenda for Action的报告。该报告在继续着眼于传统风险威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未来数十年间影响风险领域的诸多趋势和致因,指出未来社会影响风险的因素,主要来自人口、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结构四个方面,这些因素改造了传统风险,却导致了新型风险,使不同风险的致因之间和同一风险的不同致因之间发生互动效应,从而给社会造成远甚于单一风险的综合性影响。

自从2002—2003年我国SASS事件后,导致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型风险,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体制在这里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体制型风险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形式多

猜你喜欢
转型期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论社会转型期的穆勒逻辑观
浅谈煤炭建设企业转型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双鸭山市转型时期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
转型期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
关于转型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