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

2009-12-02 03:44周治滨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周治滨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一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统一律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047—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演进规律。恩格斯指出:“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恩格斯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因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是指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阶段性特点,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历史内涵不同,时代特征不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方法、途径也有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众多首尾相接的阶段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停止,必须始终继续下去,但只有上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才有下一阶段历史任务的开始。因此,超越历史阶段的中国化和把历史阶段绝对化的中国化都是错误的,前者表现为“左”,后者表现为右,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之上,其间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一是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仅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而且每个历史时期中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也有差异。但前一时期与后一时期、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又相互衔接,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既要首先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并在新阶段来临时及时转入新的阶段,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或停留在上一阶段都是错误的。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具有了新的性质和发展前途。看不到这个区别,将中国革命停留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夸大这个区别,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则会犯“左”倾盲动错误。又如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其主要任务也有区别。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主义;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看不到这些区别,笼统地讲反帝反封建,也会犯下严重错误。正是由于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党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这四大理论成果各有其特定的认识对象、不同的问题和时代背景,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清晰地展现出继承和发展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民主革命时期,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一些发展,但其主体部分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道路和策略。它的认识客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革谁的命、靠谁革命和如何革命,从而形成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和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也不同。邓小平理论产生于改革开放早期,它面对的是经过“文革”内乱、百废待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的社会主义中国,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已有较大改善,但新旧体制矛盾、新旧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冲突尖锐的改革开放的中期,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在继续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重点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产生于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一方面中国经过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愈发严重,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亟须协调,因此,它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也就成了发展什么、靠谁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针对每个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侧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给予了系统、全面、科学的回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但它不是直线发展,而是螺旋式上升,迂回式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是有过曲折的,有的还是很严重的曲折。有的曲折是在我们党在政治上、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民主革命时期连续三次左倾路线;有的曲折却是在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已成为全党共识,而且有了充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发生的,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错误。这更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同样。我们不要以为懂得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必须知道,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回事,自觉地驾驭规律又是另一回事。对规律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但却不能保证我们从此不再犯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推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曲折,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事物总是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出现一些曲折也是难免的,但这丝毫不能成为动摇和怀疑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深入地去分析查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曲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是轻言放弃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能不能做到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其次,必须及时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错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曲折,就轻易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错误的。我们讲在迂回曲折中向前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及时纠正和克服事物前进进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错误纠正得愈彻底,事物就发展得愈顺利;错误纠正得愈快,事物就发展得愈快。否则,事物就非但不能前进,还会出现倒退,或者原地循环。因此,及时纠正和克服事物前进进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也就成了事物发展的又一规律性要求。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我们党自觉地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错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很快地总结了陈独秀不重视建立工农武装的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正确论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又很快总结了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成为全党的共识,也正是因为全党对三次“左”倾路线,特别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惨重损失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以能够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并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其首要原因,也在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领导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今后,在我们继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谁也不能保证就不会再出现新的错误。对此,我们也不要过分担心。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地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兴旺。

再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及时纠正和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的错误,如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肆虐四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为祸十年之久。其间党内不是没有人认识到他们的错误,不是没有人反对他们,但是反对效果很差,非得等到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实在难以为继的时候,或者非得等到最高领导人去世之后,才得以纠正。究其原因,就是在党内和国家制度内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缺乏民主与法制。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类似我国“文革”这样全局性、长期性、灾难性错误,在英、美等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就不会发生。过去我们总有一个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先进、更优越。但是,本质上“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主义民主没能防止“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而本质上“最虚伪、最反动”的资本主义民主却能够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事实表明,本质上先进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的制度建设来落实,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本质上虚伪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遏制其负面影响。我国是封建专制传统和土壤深厚,民主法制基础和意识欠缺的国家,更需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建设,绝不能以所谓“本质上先进”而忽视和放松民主的具体制度建设。只有真正建立起了广泛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制度,我们才能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才不至于再犯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期性、灾难性的错误,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它的本源——马克思主义之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之间、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的任何知

识,人类文明本身,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继承,人类文明进程会出现中断;缺乏创新,人类文明会停滞不前。只有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人类的认识才会逐渐由浅到深、由低到高,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也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批评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有益成分,并大量借助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仍然十分关注世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随时以这些进展的最新成果来进一步证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首先是要处理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指出:“‘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将产生于西方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加以改造,使之变成具有中国做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这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化”掉了,就不能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只能叫中国化的其他主义;如果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也不能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叫别的什么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一方面不能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还要开拓新境界。”首先必须处理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源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融为一体,使之披上“中国的服装”,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保持下来,贯彻始终,并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鲜经验和创新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叫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也要处理好与本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传统、民族风俗、民族精神的总和,深深地沉淀在每个民族成员的心底,是维系民族生存的根基,激发民族奋斗的动力,凝聚民族意志的纽带。民族的繁荣和发展,首先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国近现代以来所以落后了,根本原因是在于文化的落后。但是,中国文化再落后,我们也不可能抛弃它,抛弃了它,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中华民族电就不再成其为中华民族。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再先进,如果不与本国民族文化相融合,电会“水土不服”,难以发挥引导社会前进的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的同时,还有一个如何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方面,要继承、吸收、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丰富的民族形式;另一方面,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去其糟粕,扬其精华,使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也步入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性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阶段性成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表明,如何处理好这些阶段性成果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了许多探索,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有很多是错误的,但也有相当多是在当时情况下的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后来的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却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待斯大林的缺点和错误,对其全盘否定,实际上是否定了自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我国国内和党内也曾经出现过一股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思潮。针对这股思潮,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决议》的总原则和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他指出,《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有三条,其中第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及时地制止住了这股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邓小平又没有像“两个凡是派”那样机械地、教条地对待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观点,提出要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和观点与他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因为邓小平领导我们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客观、正确的评价,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那种思想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迅速地统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领导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征程。

继邓小平之后先后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江泽民、胡锦涛,在根据新情况、新实践、新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新时,也十分重视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关系,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永远铭记”:一是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三是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同时又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胡锦涛提出的“三个永远铭记”和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的论述,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阶段性成果之间的关系。按照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我们就一定能够正确处理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阶段性成果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282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2003,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41

[6]王立平,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意义[J],天府新论,2008,(4)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91

(责任编辑:石本惠)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