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2009-12-02 03:44项蕴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身份

项蕴华

[摘要]身份建构研究在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强调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的重要性。语言学家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对身份的建构作用。本文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对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身份建构研究。

[关键词]社会建构理论;身份;身份建构;批评性话语分析;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188-05

身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英语国家近年来的身份建构研究日益繁荣,且呈现跨学科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略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对英语国家近年来的身份建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其哲学基础(如社会建构理论)和语言学基础(如批评性话语分析),并且从身份建构的话语形式、所建构的身份类型、相关的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分类。本文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对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够对于国内的身份建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身份建构研究的哲学基础

要研究身份建构问题,首先要澄清以下几个概念。“身份”指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社会身份”指某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这一身份对于该成员来说在情感上和价值观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身份建构“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

要研究身份建构的过程,有必要探究其哲学渊源,而社会建构理论(soeial Constructionism)可以作为其哲学基础之一。该理论对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提出了挑战。本质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变化则会带来问题;人们共享一些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本质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身份等社会范畴被认为是先在的,而非社会因素造成的,因此,人们不能选择或改变其身份。然而,社会建构理论却认为行动和变化是主要的,而静止不变则会带来问题。该理论主张:对习以为常的知识持批评态度;知识具有历史的和文化的确定性;知识与社会过程相联系;知识与社会行为相联系。这就是Burr在Ger-gen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建构理论的四大前提。

社会建构理论的四大前提对于身份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人们应该培养批评意识,认识到本人和他人的身份不是先在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身份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话语的身份建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建构彼此的身份,获得相互认同。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身份建构会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或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

除了上述四大前提之外,社会建构理论还包含很多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来看,社会建构理论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它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话语,作为语言的具体应用形式之一,自然也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

(2)从权力与身份的关系来看,社会身份存在于权力关系之中,并通过权力关系而获得。权力的实施会导致多重性的、相互交叉的或相互冲突的话语,进而通过对历史、政治和文化进程的描述或个人的叙事来建构某一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多重性的身份。例如,奥巴马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时,在获得总统权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总统的身份。在其就职演说中,他回顾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重申了其政治主张,叙述了自己从贫穷的黑人的儿子成长为美国总统的传奇经历,建构了自己多重性的身份,也反映出美国黑人群体身份的提高。

(3)从话语与自我身份意识的关系来看,人们通过与自我身份意识相关的描述或解释,或者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事情的描述来理性地建构、维系、增强或保护其身份意识。一个人对其身份的表述可能会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在交往过程中,人们通过话语随时随地建构自我的身份,以区别于他人的身份。例如,奥巴马在其总统就职典礼这一具体的语境中特意强调其父亲曾经是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的贫穷的黑人,60年前就连在当地的餐馆就餐都是奢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的事情的描述,突显了他作为黑人的自我身份意识,反衬出其不同于历届总统的特殊身份,以吸引世人的关注。同时,这也是在有意保护、维系和增强黑人等少数民族的自我身份意识。

总之,社会建构理论家探讨了语言的本质和权力的作用,提倡批评意识和自我身份意识,为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此外,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语言学基础。

二、身份建构研究的语言学基础

我们首先从话语与语境的关系和叙事与身份的关系来介绍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语言学论述,然后对批评性话语分析(以Fairclough为例)具体加以介绍。

(1)从话语与语境的关系来看,话语是特定语境中的一种言语行为,其意义取决于语言的使用方式。可见,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语境。广义的语境可以指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狭义的语境则指话语产生的具体场合。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身份,并且按照社会的需求采取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因此,通过对其话语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某一语境中其身份的建构过程。例如,奥巴马在其总统就职典礼上,在回顾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建构了其总统身份。这也使我们联想到,从奴隶解放运动到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再到黑人当选总统,黑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在不断提升。

(2)从叙事与身份的关系来看,人们可以在关于其生活的自传性叙事中建构其身份。他们会特意强调其生活故事中的某些方面,而省略另外一些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会强调其身份的不同侧面。因此,叙事和身份都是动态的。例如,奥巴马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在万众瞩目之下,特意强调其父亲曾经是贫穷的黑人,却没有提及他的母亲是一位白人这一事实,目的是要突显其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身份。

(3)从Fairelough的建构观来看,Fairclough研究了话语秩序是如何由权力关系建构的,并称之为“话语背后的权力”,即隐含的权力。对话语秩序的控制是一种维持权力的有效机制。他指出话语的民主化、商业化和技术化及其与社会和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当今的话语秩序。他认为话语秩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实践在话语

层面的反映。话语秩序的变化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一部分,属于霸权的领域,是机构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反映。任何话语都可以从它与现存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力集团之间的关系来解读。他将政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秩序,认为在分析某个政治事件或某个政治人物的话语时应考虑到话语秩序和社会秩序。

我们可以将Fairclou曲的建构观应用于身份研究。他认为有“社会的话语秩序”和“机构的话语秩序”。我们可以假定前者对应于社会层面上媒体对于某一个体或社会群体身份的描述,后者对应于机构层面上政府对于某一社会群体身份的理论描述。我们还可以假定存在“个人的话语秩序”(personal order of discomse),对应于个人层面上关于其身份的叙事建构。上述三个层面的身份建构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某一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多重性的身份或混合身份(mixed identities)。话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批评性话语分析应该作为批评性社会分析的形式之一,因为,社会关系、社会身份、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话语体现的。

以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从“机构的话语秩序”来看,奥巴马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代表政府重申了各种族平等的原则,其中黑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自然也享有与其他种族一样的平等的公民身份。

从“社会的话语秩序”来看,作为黑人的杰出代表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多重性的身份得到了世界各国媒体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美国黑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个人的话语秩序”来看,奥巴马对其家庭出身的叙述建构了其作为黑人总统的身份。此外,社会关系、社会身份、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都有所体现。

世界各大媒体对其就职典礼都做了报道,其中对其身份的建构也不尽相同。有的称其为“英雄”,有的则关注其就职演说的社会效果。归根到底,奥巴马的身份及其在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还有待其在今后的政策、演说等各类语篇中继续建构。

三、身份建构研究的类别

身份建构研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可以从身份建构的话语形式、所建构的身份类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区分如下:

(1)从身份建构的话语形式来看,可分为对话、叙事、演讲、媒体话语和政治话语,例如欧盟女议员的话语和对欧盟官员的访谈等。当然,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难免会有交叉的部分。不过,不同的话语形式具有不同的体裁特征,因此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也丰富了身份建构研究的方法论部分。

(2)从所建构的身份类型来看,可分为性别身份、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跨民族身份(transnatlonal idenfi-ties)、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个人身份(prsonal iden-fity)等。此外,集体身份(collective identifies)与个体身份(individual identities)乃相对而言。各种身份类型有时相互交叉或相互冲突。某些人会具有多重身份,如欧盟的女议员;某些人会具有相互冲突的身份,如英国的流行音乐歌手。由此导致的身份危机也值得研究。

(3)从相关的研究问题来看,身份建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通常与下列问题同时进行研究。在文章或书的标题中,“身份”与下列关键词是并列的,可见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研究价值。

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如现代性(modernity)、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或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文化)民族主义等。作者们从意识形态或哲学渊源的角度,研究某一社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这属于哲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精诚合作。

民族、种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移民和归属感、团结一致、差别与仇恨、战争、冲突和暴力、社会正义、合法性(legitimaey)、政治、国际关系等。此类研究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哲学等相关领域,也属于跨学科研究。

社会生活,如就业政策;教育,如英语教学;语言,如多种语言的使用;体育运动,例如奥运会。可见,身份研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4)从研究视角来看,身份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发展的、文化的视角,社会文化的视角,语言的社会化视角(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等。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身份建构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当然,以上只是以不同的标准对身份建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难免有交叉的部分,也难免挂一漏万。然而,不难看出,身份建构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分析成果层出不穷,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

四、结语

从以上综述来看,身份建构研究具有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研究者们应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跨学科研究。可见,英语国家的身份建构研究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然而,中国的学者,尤其是语言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有待加强。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研究当今中国新兴社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这有望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1)具有本国特色。从上述列举的有关身份建构的研究不难看出,很多作者都是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选取本国特殊历史时期、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或者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本国语料,或者将本国语料与其他国家的同类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此类研究具有本国、本民族的特色,会吸引国际同行的关注,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时期,新兴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新话语层出不穷,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语料和话题。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份建构研究大有可为。

(2)进行跨学科研究。身份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然而,单凭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均不足以对身份建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释,因此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员应该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应用于本领域的身份建构研究之中;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共同参与身份建构方面的科研项目,发挥各自特长,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各自的主张,开展合作研究。中国的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进行跨学科的身份建构研究。

(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国外的身份建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分析实践两大类。理论研究是在前期大量的本人或他人的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概括和提升,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进而对今后的分析实践提供理论和分析框架。分析实践是对于某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该理论或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对其进行修正或补充。因此,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践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中国的研究者有必要引进国外有关身份建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扬弃,并应用于本国的分析实践,进而对其进行修正,以期建构本国的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国际同行分享。

总之,吸收借鉴国外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的身份建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