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爱情(外二篇)

2009-12-04 07:51
小溪流(成长校园) 2009年11期
关键词:唐婉方鸿渐围城

何 枳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般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陆游

时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莺红柳绿的春天

地点:沈园

人物:陆游、唐婉、赵士程

背景:唐婉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

陆游:“如今你已为人妇,我……”

唐婉:“什么都不用说了,士程还在那儿等我呢。”

(此时唐婉心中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涌上心头,泪珠儿似断了线一般,不住地流,流进了陆游的心里。)

陆游:“婉儿……”

(唐婉正与赵士程在池中水榭上进食。她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陆游:“唉,这真是讽刺啊,讽刺啊……”

(画外音:这是一场真正的爱情悲剧。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绕尽心头。陆游和唐婉毕竟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

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地点:木兰舟上

人物:李清照

背景:赵明诚出外求学,李清照独守空闺

李清照:“我的郎君,你何时会归来?同我共赏皎月,同我吟诗作对,同我双双泛舟? ”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想借泛舟而消愁,排遣心中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并非悲歌当泣,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而是设想对方也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李晴照不由得感叹青春韶华的脆弱,回想起自己与夫君如胶似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李清照:“……”

(低头欲语,眉头紧锁)

(李清照还是幸福的,虽然与赵明诚有短暂的别离,但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对明诚的爱,这爱是旖旎,纯洁,而又心心相印的。)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英]布朗宁夫人

时间:1844年

地点:英国

人物:布朗宁夫人和她心爱的“他”

背景:“他”比布朗宁夫人年轻六岁,但他们却互相爱慕,企图冲破世俗的枷锁。

布朗宁夫人:“请不要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你我是不可能的。”

“他”:“我要说,我要说。我要每天送给你鲜花,带给你欢乐。我要让你每天都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布朗宁夫人:“不,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那些美好的场面就请你将它们留在你的梦境中吧。Farewell(再见)。”

(画外音:布朗宁夫人最终和他结婚,但她固执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接着又是丈夫死去的噩耗。布朗宁夫人在丈夫死后曾说:“除了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1

最美妙的错误&最美妙的声音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是‘长亭外,我都跟你说了无数次了。”我不耐烦地对爸爸说。“是吗?我觉得‘长城外更好听。”爸爸强词夺理道,“我都唱了几十年的‘长城外了,就别改算了。”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歌曲被翻唱错的原因了。“唉,真是‘长亭外啊。”爸爸翻了翻那本破得掉皮的音乐书无奈地说。自那以后,爸爸很少唱歌,并不是因为他怕唱错,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唱歌的那份心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一个思乡的人,所以他才会唱出‘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感情在唱歌。“长城外”,这是一个最美丽的错误,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2

最殷切的守候&最美妙的声音

小A是一个聪明却又调皮的学生,他从B中学转到了C中学。B中学的班主任对小A很好,总是嘘寒问暖。但小A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他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A到了C中学后仍然是那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小A想起了自己在B中学时,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好,今天又是教师节,不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她。他看了看手表,呀,都10:50了,老师恐怕睡了吧,但是错过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又有点可惜。于是他下定决心拿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嘀嘀……”电话里仍是忙音。“喂?”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疲惫的声音。“喂,老师。”小A兴奋不已。“哦,有什么事吗?”老师问道。“老师,是我啊。”小A感到些许的失望。“哦,是你?21号。”老师听出了小A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你在那儿还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我还是老样子呢,还有作业没做完,不过我正在努力改进呢。”小A俏皮地说,“老师,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小A回到寝室,突然手机又在振动。小A一看屏幕,是老师的语音留言,他打开听了听:“要做完作业再睡觉哦。”这是一份最殷切的守候,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3

最动感的声音&最美妙的声音

当代的高中生除了繁重的学业外,还有一大堆的精美音乐CD。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最新、最潮的音乐。他们会随着音乐摇动手臂,伸展躯体,这音乐给了他们灵感和动力。音乐,给了他们最动感的青春,最美妙的声音。

声音让我说,说出最美妙的声音。

身陷《围城》

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围城》,我实在没看懂多少,也没看出多少深意。但看小说又何需注释呢?于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真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的确很对。可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其他人看看真人真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的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先生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可能会稍有真人的影子,但事情都属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是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而唐晓芙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取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作者游雪窦山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天风如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颇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比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

范小姐、刘小姐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也是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先生赋予她的。

杨绛先生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钟书先生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钟书先生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围城,这城是心。

猜你喜欢
唐婉方鸿渐围城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年少莫学方鸿渐
钗头凤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如今说来都是错
——叹陆游与唐婉
三个人的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