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2009-12-07 03:38
艺海 2009年10期
关键词:歌唱者音准歌唱

舒 心

歌唱是一门情感运动与生理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生理机能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共同组成的,同时又由听觉、视觉、大脑的记忆及感觉来协调配合完成。因此,歌唱既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活动。绝不单单是嗓子的事。

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先生说过:“世界上除了哑巴,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但是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能获得的。”而这里所说的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是指歌唱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运用歌唱的心理调节,把人体内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协调起来,做合理有效运动的过程。

作为声乐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歌唱的心理调节呢?

首先认识什么是歌唱心理调节。歌唱心理调节是包括感觉、知觉、理解、思维、想象、传达、调度、实践的过程,是大脑将外部信息进行识别、分析、消化、理解,再下达指令传达至全身的过程,而指令实施的效果要通过反复的反馈、检验、调整,从而努力达到更准确的结果。

要做到歌唱的心理调节必须在积极、兴奋、专注的心理条件下进行,而在声乐课堂中让学生做到专注,教师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悟性、用功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学识水平、表达能力、对声音的敏感度、师生的课堂配合有关。一位好的声乐教师除了自身在专业上的完善外,在教学中还应该是一位好的引路者、发现者、挖掘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这也是增强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加上教师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觉和手的动作,彼此协调,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歌唱时准确的音准概念。听觉的调控能力不但表现在内心听觉,还包括外部表现能力。例如,学生在歌唱中,对音准确表达有误,不完全是听觉问题,有时与呼吸有关。气息运用不当,力量掌握不均衡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导致音不准。所以要通过内心听觉来调整,首先要纠正学生对控制气息的力量和用气量的大小来调整音准,有时学生用气太冲,身体加了不必要的力量,音就会偏离,气托不住声音也会出现偏低或跑调现象,学生内心听觉的能力是需要教师耐心加以训练和培养的。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音的概念模糊,歌唱中有时找不准音,所以心里发慌,心理控制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经过教师耐心地引导,解除顾虑,减少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把心静下来,再通过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课后多练多听,正确的声音概念就很快得以建立,这样听觉能力提高了,歌唱的状态也就改善了。除此之外,学生在接受声乐训练时,其发声方法的正误、音准、音色的好坏、音量的大小都离不开听觉的调控和教师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觉及动作的调整。

在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中,歌唱器官与全身肌肉的运动配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基本上是凭着感觉、听觉、想象等复杂因素来获得提示。而在演出中,学生歌唱时常会出现反常现象,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或解决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后果。首先是心理紧张,由于心理紧张在歌唱、演出中常常会出现失控现象,并引起各发声器官运用不自如,如喉头发紧,气息结合不上,目光呆滞、面部发僵等,更谈不上动情歌唱感染观众了。这种情况往往给歌唱者带来自卑心理,歌唱时失去信心和勇气,影响学习歌唱的积极性。可见“心理紧张”必须加以解决,并得到及时的调控。另外,在歌唱训练中,教师或学生都会遇到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歌唱这个问题,有人心烦意乱,有人兴奋过度,有人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人带有各种心事,持有如此心态进行歌唱注定是唱不好的,因此这种心理状态必须改变。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教师让学生暂时停下来,提示学生做深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兴奋起来,认真体会每段歌词的涵义,用情来歌唱,或让学生想一想、念一念歌词,讲出歌词大意及对作品理解,使学生从纷乱的思绪中解脱出来,思想集中到歌唱内容上去,这样可以改变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和心情,从而心平气静、富有情感地进行歌唱。

在中西方声乐艺术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青年歌唱家吴碧霞说:“心理结构诸多因素,无时不刻不影响和制约着歌唱者的成长和艺术创作过程,错综复杂的心理结构变化是造成歌唱差异的重要因素。”可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是现代歌唱艺术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要重视和研究歌唱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规律,这种心理活动规律一旦掌握,它将成为我们解决声乐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歌唱者音准歌唱
论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与声乐修养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歌唱十月
试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