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动面思维”能力

2009-12-18 09:26廖力紫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补间图层元件

廖力紫

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再多动画实例,学生往往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制作出一模一样的动画,稍加变化,学生就傻眼,不能举一反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解动画的制作过程,为操作而操作,没有对图形、图层进行剖析。这样,学生就不会从动画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变通,从而不能创作出个性化的动画。

从动画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我称之为“动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画思维”能力,是让学生突破动画学习的“瓶颈”、掌握动画制作规律、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动画思维”能力,将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使用的是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材中Flash动画制作这一章共6节,内容涉及了动作补间、形状补间;引导层、遮罩层;按钮元件、动画的发布。本着从学生实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动画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路,我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在第一节适当扩充了图形素材绘制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第一部分“绘制图形”;把第二节的动作补间动画和第三节的形状补间动画放在一起,组成第二部分“补间动画”;把第二节的引导层和第三节的遮罩层进行组合,成为第三部分“图层”;把第四节和第五节放在一起,扩充为第四部分“元件”;原来的第六节就变成第五部分“动画发布”。

教材调整后,知识结构更系统,“动画思维”成为整个教学的主线,易于学生建立起分析图形、分析图层和分析元件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动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分析图形结构的“动画思维”,绘制图形素材

在制作动画时需要一些静态的图形素材。素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美感,进而影响整个动画的质量,因此准备素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成的素材有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要靠自己绘制,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图形素材的制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无法突破“绘制简单的图形素材”这一关,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创作不同的动画作品。这也是他们只能依葫芦画瓢的原因之一。

教材中《Flash动画制作》这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用Flash绘制简单图像”,但教材中仅有一个绘制绿色发光小球的实例,没有讲解绘图工具,过于简单,不足以让学生了解素材准备在整个动画制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第一部分是入门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所以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动画思维”方式,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动画制作的始终。在实际教学中,我对第一部分增加了课时,加入了对绘图工具的详细讲解。

在讲解Flash绘图工具时,除了介绍常用的工具外,我还着重分析了选择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的作用及区别。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实例“绿叶与露珠”(如图1),巧妙利用了选择工具可以使图形变形的功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利用选择工具来加工动画素材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教师不只是简单地讲解了工具的使用,而是结合图形素材的绘制,注重分析图形结构,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利用现成的Flash绘图工具进行组合或变形,从而绘制出简单漂亮的静态图形。

图1中的水滴素材,如果直接用钢笔工具或铅笔工具来画,画出的线条不够平滑和美观。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滴下半部接近圆形,上半部像是把圆形拉长了得到的形状。因此只需先用椭圆工具画一个填充色是蓝色的圆,并去掉轮廓线;再利用选择工具选中圆的上部,往上拉。这样,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画出漂亮的水滴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通过分析图形结构来绘制素材的好处,初步建立起“动画思维”方式。接着,我再利用“动画思维”方式分析叶子图形:由于叶子的外观轮廓接近弯月形,先用两个不同颜色的椭圆相交绘制出一个弯月形状(如图2);用选择工具调整弯月形状的外观,让它的轮廓变得不太规则;再用铅笔或钢笔工具绘制叶子中间的曲线;最后用“颜料桶”工具着色就完成了。分析完实例后,我给出了一些练习:QQ表情、米老鼠、叮当猫。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图形,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图形、动手练习。

经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和练习,图形制作不再仅仅是操作软件的过程,更是一个用“动画思维”来考虑问题的过程,让素材的绘制变得简单,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激发了学生自己创作的兴趣。在我的教学班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指定的练习,还自发地创作了很多漂亮的图形。

二、培养学生分析图层的“动画思维”,制作多层动画

图层是动画制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用好图层也不容易。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层、正确分层和设置图层次序,是图层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材中没有专门对图层进行介绍,第二节讲解动作补间动画和引导层,第三节是形状补间动画和遮罩层。这样,图层的知识分散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实际教学中,我把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放在一起,形成第二部分“补间动画”;把图层的知识,包括引导层、遮罩层放在一起,组成第三部分“图层”。这样,知识更系统,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层。我在第三部分“图层”的教学中增加了“旋转风车”(如图3)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风车作旋转运动,太阳一前一后有两朵飘动的云,房子和太阳是静止图形。

讲解这个实例时,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动画有几个图层;房子一个图层;旋转的风车一个图层,放在房子图层的前面;太阳一个图层;两朵飘动的云各一个图层,一前一后分别放在太阳图层的上下层。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把动态和静态对象分开”是图层分层的基本原则,图层的次序决定了对象叠放组合的前后关系。分析完图层后,我再讲解具体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清楚了该如何分析图层,学生就不会出现无法举一反三的情况了。

用这种分析图层的“动画思维”方式来讲解实例,重点放在图层的分析上,师生不必再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具体的操作上,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交流、练习空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普通图层的基础上,教师再来介绍引导层和遮罩层,学生就能很快理解。这样,引导层和遮罩层也就不再是难点了。

三、培养学生分析元件的“动画思维”,优化动画

对于反复出现的对象,使用元件可以减少重复劳动,缩小文件的体积,便于上传到网上。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元件的这些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用元件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我再次使用了图3的实例,把风车的扇叶作为一个图形元件,因此在绘制风车的另外3个扇叶时,只需将这个图形元件从库中拖出就可以了,操作简单、方便。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那两朵云的运动方式。由于它们的运动方式类似,因此只需制作一朵飘动的云,将其创建成影片剪辑元件,另一朵云就可以直接从库中拖出产生,大大简化了制作过程。最后,我将用元件优化过的动画导出成SWF文件,并与原来的SWF文件比较大小。通过上面的分析比较,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元件的作用,开始想方设法地利用元件简化操作了。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动画思维”能力,他们突破了只能重复教学实例的“瓶颈”,制作出了让人惊喜的作品。在动画制作教学过程中,不能为操作而操作,应注重分析图形、分析图层、分析元件,让学生建立用动画来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动画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学活用,掌握动画制作的规律,创作出有个性的动画作品。

猜你喜欢
补间图层元件
《形状补间动画》教学案例
巧用混合图层 制作抽象动感森林
QFN元件的返工指南
图层法在地理区域图读图中的应用
用微课辅助“动画补间”动画教学
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宝马i3高电压元件介绍(上)
加强自主探究学习提高信息表达能力——“‘父亲’的变化——形状补间动画”教学设计
浅析“递层优化法”在矿井制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