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以舞蹈课为例

2010-01-01 02:53张凤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舞蹈心理

曲 琳 张凤杰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人们赞益舞蹈为“美的化身”。舞蹈动作是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的动作,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非经过精心的培养训练是不能掌握的。舞蹈的课堂教学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教学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在理论方面,传授系统、科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包括舞蹈解剖、舞蹈心理学、舞蹈技巧学、舞蹈表演学、舞蹈美学等学科知识。在专业技能实践方面,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各种基本功训练,诸如芭蕾舞的“开、绷、直”的基本动作;中国古典舞蹈中如何保持“圆”的基本状态;民间舞蹈如傣族舞的“三道弯”等等。

b.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智力才能,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艺术表现力等,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积极的首创精神。善于创造性地把舞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嵩高的理想,养成坚定的意志,善于自学钻研学习。

c.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激发积极的学习精神。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强信念。

舞蹈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双方进行交流过程中,全呈现各种多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因此,对舞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认识,是舞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为些,首先必须进行心理教育。

所谓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完成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能成功的完成学业。第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其中,主要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出现不良的心理偏差。对于已经出现某些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帮助其摆脱不良心态,使之恢复正常心理。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舞蹈专业要求学生本身的体形面貌具有尽可能完美的天然条件,美的形体动作能透射出美的精神气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结构,其主要分为。

a.心理基础因素。指的是学生在舞蹈专业学习之前,原有的心理背景和基础。包括原有的注意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水平。以及表演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水平。此外,还有学生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和近期情绪生活等。所有这些心理机能的基础因素,都将直接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b.心理动力因素。指的是贯穿在整个舞蹈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动力能否保持积极进取的亢奋状态。其中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树立远大理解、迫切的成就愿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动力因素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得有声有色,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c.心理成果因素。指的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训练,获得综合性的心理影响。其中包括对其基础因素、动力因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如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舞蹈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结构,判明各种构成因素的性质、水平、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促使某些心理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从而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入学后有普遍的心理负担与思想压力。我是从事师范教育的舞蹈教师,所教学生并非是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艺术生,他(她)们对于舞蹈课学生比较生疏,尤其对舞蹈基本动作训练更不能热情开朗的参与,羞羞搭搭,不敢放开活动,有些女生更是难为情,不愿穿比较裸露舞蹈服装,蹑手蹑脚不敢作动作,对舞蹈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到了大学二年级他们对于舞蹈课学习稍微适应了一些,但仍旧缺乏学习热情,基本功训练时带动不动的,不能积极投入。直到大学三年级情况稍有好转,但缺乏独立的创造性,对舞蹈没有创编能力,只能在老师的启发带动下,试着做一些简短的课堂小品作业。这距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搞好舞蹈教学,我尝试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科学细致的课堂教学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

a.做好组织教学活动,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整顿好课堂秩序,调整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所必须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组织教学活动只需三两分钟,虽然时间很短,但对于全课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

b.复习与巩固学生在上节课所学的舞蹈动作和姿态。鼓励学生把自习所取得的技能收获充分展示出来,加深对上节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建立自我肯定的信心,唤起学习新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c.教授新课。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巩固旧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要在已学学知识技能与新学的内容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加强舞蹈知识、技能的系统性。

第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课

a.故事启迪法。采用“讲故事明事理”的模式,要求故事能够紧扣教育目的,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受到启迪。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即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例如老题讲述自己初学舞蹈时畏难情绪,描述自己当时的尴尬表现,语言生动幽默,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2)近,即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选学生自己的故事,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学习起来会很自然。3)新,即尽量选择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这样才会新颖有趣。教师应该经常收集新鲜信息,不能总讲一些人人熟知的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等。4)活,即灵活多变。有的教师已经准备好了要讲某个故事,但遇到了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随机应变,更换适应新情况的故事。这种灵活多变是建立在教师知识渊博、反应灵敏的高素质基础之上的。

有时,教师讲的故事没有结尾,是开放性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尽量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补充情节。学生们设想的不同结局,说明他们的思路不同,价值观不同,心理教育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教师可以就不同结局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便会提高。

b.分题讨论法。分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各抒已见,经过讨论或争辩,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导而不牵、循循善诱,促进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讨论的主题应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确定。

分题讨论法就是将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不同的小专题,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避免发言重复。主题和小专题要精心设计,应该是学生们最关心、最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题目设计得新颖有趣,学生们就会感到有许多话要说,不吐不快。

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幕后,尽量不干扰学生的活动,仅在最后作点评或适时指点。分题讨论法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注意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中教师要少说,让学生充分发言,增强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主动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第二注意引导,变片面面为全面。学生的发言可能有片面性,教师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学会正确的思考与评价事物。

总之,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1]王嵩妹.舞蹈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6-15.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舞蹈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