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

2010-01-03 08:33何秀玲胡桂燕祝新荣何克荣姚陆松柳新菊王永强
蚕桑通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蚕蛾蚕期茧层

何秀玲,胡桂燕,祝新荣,何克荣,姚陆松,柳新菊,陈 诗,王永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雄蚕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雄蚕蛾为“神虫国宝”,详细记载着其功效“雄蚕蛾入药可补气养血,强腰健肾,长食之可医体虚力弱,治消渴,肾虚诸症”。雄蚕蛾含油非常丰富,干雄蚕蛾中含46.24%的脂肪,其中75%左右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人体必需的亚麻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35.9%,油酸占32.1%,亚油酸占7.1%[1~2]。亚油酸、亚麻油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作用。同时,雄蚕蛾含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脑激素和性激素等多种活性物质。因此,雄蚕蛾在人体保健品与疾病治疗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开发出一些雄蚕蛾的产品,如以雄蚕蛾为原料制成“艳阳天”维力康胶囊,具有抗衰老、抗疲劳、补肝益肾的作用;以雄蚕蛾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原天虫雄宝胶囊”,具有修复滋养内脏器官与神经系统、清除血脂血糖等功效;以雄蚕蛾为原料制成的“雄蚕蛾补酒”,具有补肾壮阳、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3~4]。但是,雄蚕蛾的深加工程度不够。雄蚕蛾油是从雄蛾体内提取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富含睾丸酮、雌二醇、孕酮等类固醇类激素和甾类激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作为雄蚕蛾的深加工值得开发利用。

雄蚕蛾油提取的原料一般是未交配过的雄蛾,常规品种后代雌、雄各一半,需要将雌蛾挑除,若混入雌蛾将影响雄蚕蛾油功效。目前,浙江农科院蚕桑所“农村专养雄蚕”技术已产业化,育成了性连锁平衡致死雄蚕品种“秋华 × 平 30”、“秋丰 × 平 28”[3],后代雄蚕率99.5%以上,并在雄蚕品种的选育过程积累了丰富资源,可为雄蚕蛾油的提取提供配套品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以筛选高蛾油含量的雄蚕品种,现将试验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利用丝茧育选育过程中积累的雄蚕品种,是以优良常规限性品种为母本,转育改良后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为父本组配而成。2008年春期共饲养了12对雄蚕品种,并分别测定了其雄蚕蛾油含量;2009年秋期对5对重点品种作进一步饲养和检测。

1.2 蚕品种饲养方法及雄蚕蛾油提取样本

不同雄蚕品种在相同条件下饲养,饲养要求及调查方法参照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 692-2008《桑蚕新品种试验技术规程》。其中2008年春期各品种收蚁1.0 g,饲养至4龄起蚕24 h后数蚕分区,每个品种设3个重复区,每区500头。调查各区生命力和茧质性状后,各区合并化蛾,随机取350~400个雄蚕蛾作为蛾油提取样本;2009年秋期,5个重点品种各收蚁1.5 g,饲养至4龄起蚕24 h后数蚕分区,每个品种设4个重复区,每区500头,调查各区生命力和茧质性状,分区化蛾,每区随机取350~400个雄蚕蛾作为蛾油提取样本。

1.3 雄蚕蛾油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

各样本鲜蛾秤重,在干燥箱中烘至恒重,测定干物重,采用我所研发的无色、味小、汽化点适中的有机溶剂浸出法(具体技术参数待发表),提取雄蚕蛾油,该方法具有低成本、高得率、对环境影响和人体毒性小,主要工艺流程如下。提取后,测定蛾油重量,按“雄蚕油含量=雄蚕油重量/干物重×100%”公式,计算不同品种的雄油含量。

图1 雄蚕蛾油提取工艺流程Fig.1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male silkworm moth oil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8年春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

2008年春期饲养“华菁×平皓”等12对雄蚕品种,各品种随机取350~400个羽化的雄蚕蛾烘干,用有机溶剂浸出法提取蛾油,测定了不同品种的雄蚕蛾油含量,其主要结果见表1。从表中数据分析,雄蚕蛾的干物含量位于33.33%~39.33%,平均为36.99%;蛾油含量位于37.22%~50.77%,平均为45.97%。不同品种的雄蚕蛾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3对雄蚕品种“华菁 ×平皓”、“华鲁 ×平28”、“华菁 ×平28”的蛾油含量达50%以上。

2.2 2009年秋期5对重点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

在2008年春期12对雄蚕品种蛾油含量比较的基础上,综合品种的蚕期饲养成绩,2009年秋期对“华菁 ×平皓”、“华菁 ×平28”、“秋华 ×平72”等蛾油含量较高的5对雄蚕品种作进一步的比较试验。各品种设4个重复区,各重复区分别上蔟、结茧、调查、羽化、蛾油提取和含量测定,其主要结果见表2。

据不同品种不同重复区的测定数据,5对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位于49.35%~51.46%,平均50.54%,含油量较高。从不同品种分析,“华菁×平皓”、“华菁×平28”2对以华菁为母本的雄蚕杂交组合,其雄蚕蛾油含量分别达到51.26%、51.46%,高于“秋华×平72”、“秋华×平28”等以秋华为母本的雄蚕品种。该结果与2008年春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检测表现一致。通过对不同品种各重复区蛾油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达到极显著差异,见表3。

2.3 高蛾油含量雄蚕品种的蚕期饲养成绩

2008年春期、2009年秋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蚕期饲养成绩分别见表4、表5,从2对高蛾油含量的雄蚕品种“华菁×平皓”、“华菁×平28”蚕期主要性状调查成绩看,表现出茧型大、茧层厚、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高的特点,2009年秋期表现尤为明显。其中“华菁×平皓”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高分别为19.14 kg、5.051 kg,比平均值分别提高5.40%、7.74%;华菁×平28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高分别为19.23 kg、5.161 kg,比平均值分别提高5.89%、10.09%。从2对品种的虫蛹率性状分析,虽然略低于平均值,但维持在较高水平,春期在96.0%以上,秋期在94.0%以上;2对品种春秋期的后代雄蚕率均为100%,性别控制能力可靠。

综合不同品种的雄蚕蛾油含量检测结果及其蚕期饲养成绩,初步筛选出“华菁×平皓”、“华菁×平28”2对高蛾油含量的雄蚕品种,将对其作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供应国,茧丝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和80%以上,浙江是蚕茧主产区,有66万户蚕农从事蚕桑生产。但是,近几年随着广西等省份蚕桑产业的大力发展,蚕茧产量过剩,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市场不振,生丝价格大幅波动,造成蚕茧收购价走低,影响了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因此,浙江蚕业要在提高茧丝品质,打造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蚕业发展模式。

表1 2008年春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male silkworm moth oil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Spring 2008)

表2 2009年秋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male silkworm moth oil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Autumn 2009)

表3 不同品种雄蚕蛾油含量的方差分析Table 3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male silkworm moth oil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

表4 2008年春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蚕期饲养成绩Table 4 The results of silkworm rearing of different male silkworm varieties(Spring 2008)

表5 2009年秋期不同雄蚕品种的蚕期饲养成绩Table 5 The results of silkworm rearing of different male silkworm varieties(Autumn 2009)

茧层和蚕蛹分别占蚕茧的25%和75%,若能对蚕蛹及蚕蛾进行深度开发,将有效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其中雄蚕蛾油开发是一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欧阳涟等对雄蚕蛾油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6],施明珠等研究了家蚕蛾油对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的影响,表明添加一定量的家蚕蛾油对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具有促进作用,雄蚕蛾油要显著优于雌蚕蛾油[7]。

目前,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农村专养雄蚕”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有效提高了茧丝品质和蚕丝业综合效益。若能利用大量雄蚕蛹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雄蚕蛾油等),同时利用雄蚕品种的高茧层率,对茧壳进行蚕丝被的开发利用,可能是蚕业多用途开发的一条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同雄蚕品种的雄蚕蛾油含量比较,初步筛选出了适合蛾油提取的2对雄蚕品种“华菁×平皓”、“华菁 ×平28”,蛾油含量达50%以上,且具有较高的茧层率和万蚕产茧层量水平。按照以上设想,将对这两对品种作进一步的试验,并开发相关的产品。

[1]黄自然,张迎新,朱祥瑞.蚕桑综合利用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26~27,889~892

[2]黄自然.蚕蛾综合利用[J].广东蚕业,1993,7:67~72

[3]顾美儿,傅淑清,时连根.雄蚕蛾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J].蚕桑通报,2007,38(1):15~18

[4]王艳辉,陈亚,绍禹,等.蚕蛾的应用研究进展 [J].中国蚕业,2008,4:14~15

[5]何克荣,祝新荣,柳新菊,等.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272~1276

[6]欧阳涟,高荫榆,刘娟娟.雄蚕蛾油的提取方法研究 [J].工艺技术,2002,23(12):62~63

[7]施明珠,李有贵,李增智,等.家蚕蛾油对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的影响[J].蚕业科学,2008,34(1):166~168

猜你喜欢
蚕蛾蚕期茧层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夜晚的“舞者”
——大蚕蛾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柞蚕秋茧茧层厚度抽样测量
探究绿尾大蚕蛾与宁波尾大蚕蛾的分类
高原蚕区家蚕茧层率遗传分析
柞蚕生丝生产中原料茧处理技术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两个名字
重庆市纤检局开展2016年春茧收购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