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合肥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01-15 05:05杨增权
决策 2010年12期
关键词:合肥市学校发展

■杨增权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合肥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增权

在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大建设的同时,合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的原则,近三年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达160多亿元。合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尊师重教作为重要的城市精神,全市义务教育呈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市敢走新路,勇破难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第一,完善规划调整布局。为彻底改变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老城区这一现象,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从规划入手调整全市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了《合肥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制定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教育用地实行“黄线保护”。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市教育资源布局不断趋于合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合肥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近三年全市共投资60多亿元新建了中小学校70多所,比前10年总和还多20所,较好地解决了“上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

第三,集中清理小区配套学校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合肥市每年都有上千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建成。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小区没有按规定配套建设教育设施,造成新的“上学难”。针对这一突出矛盾,市委、市政府果断采取有力措施,要求开发商限期建成配套学校。合肥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市规划、国土、教育、城建等部门加大督查力度,对消极观望的开发商,暂停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手续,直至列入“黑名单”。仅用一年时间,33所小区配套中小学如期建成,可以容纳4万多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基本还清了历史欠账。

第四,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难题,合肥市结合布局调整,采取名校办分校、扩大名校规模、名校并弱校等形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部分聚集在老城区的名校整建制搬迁到新城区,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倍以上。

第五,强化统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合肥市将“农村中小学建设工程”纳入民生工程,编制了未来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进度,市政府每年专项投入1500万元用于奖补农村中小学建设项目。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合肥市实施城乡学校结对“捆绑”管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通过结对“捆绑”办学,加强了乡镇学校的管理力量,增强了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了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促进了城乡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均衡。

第六,关注弱势体现公平。2003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明确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简称“定点学校”)。目前,全市定点学校达115所,基本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按照“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快快乐乐成长”的要求,合肥市一直坚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行“同城待遇”、“平等对待”,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学籍、统一教学”,有效解决了他们心理障碍、城乡隔阂等问题;同时设立农民工随迁子女专项奖学金,激励他们自立自强。为加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合肥市形成了以市特教中心为龙头,以市辖3县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中小学“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形式为依托的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逐年提高,市区达92%以上,农村地区达87%以上。

第七,加强民族教育促进团结。合肥市有38个少数民族,13所民族学校。近年来,合肥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不断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为支援西藏地区教育事业,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合肥三十五中承担教育援藏任务。为改善藏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市政府投入70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造。

第八,改革招生制度促进生源均衡。合肥市采取了一系列刚性措施,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班额,义务教育择校生比例降到5%以下。合肥市积极推行普高招生制度改革,普高招生指标到校生比例达到70%以上。合肥一中、六中、八中3所省级示范高中实行联合招生,不仅激发了3校之间的竞争活力,弱化了初中学校之间的应试较量,减轻了学生压力,也使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九,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合肥市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广大教师敬业从教的使命感,促进乐于为师的责任感。一是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逢进必考;二是改变教师管理方式,对新招录的教师实行合同管理,不占编制聘用,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坚决解除合同,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能进不能出的难题;三是实施校际间教师均衡。采取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任教,市区学校之间教师相互流动的办法,逐步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均衡;四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第十,注重能力培养实现素质均衡。多年来,合肥市充分发挥中考制度的导向功能,强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开辟特长生录取渠道等多种途径,引导全市各学校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十一,调动社会力量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合肥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2010年2月1日,《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第十二,督导考核保障持续均衡发展。在对县区党政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合肥市坚持“办教育的钱一分都不能少”的原则,重点抓好3项考核,即抓好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对县区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以及创建“教育强县”考核。督导结果作为县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成为今后领导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强有力的督导,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在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教育经费“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等都能达到法定要求。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启示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努力,合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客观的分析合肥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抓住主要矛盾,调整布局,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理念、教育观念等方面推进均衡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好、落实好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举措,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新路。合肥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前人没有做过,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靠的就是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推进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好中快进。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合肥市不断突破教育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五是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按照“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办教育的根本追求。想问题、定政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从教育均衡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合肥市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合肥市朝霞小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