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世行为官两年记

2010-01-16 08:21李卉蔡怡
人民周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林毅夫舒尔茨世行

◎李卉 蔡怡

2010年8月18日早上八点,林毅夫从世界银行总部华盛顿出发。下午三点抵达越南,稍事考察后,傍晚时分,他出现在了上海。“多数情况下,我在世行的一天大致如此。”他笑:“我最苦恼的就是,一天为什么只有24个小时?而世行总共有157个成员国,时间完全不够。”

身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之一,“林老师”(许多人还习惯这么称呼他)一天之内经常穿越几个国家,“我到世行已经两年零两个月了,”他说:“像这样飞来飞去,已经去过四五十个国家。”

“我一直很幸运”

2010年8月,林毅夫已经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国内被视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并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9年度最能影响中国的40人之一。但提起年轻时的各种传奇际遇,他的感触一如当年:“我一直很幸运。”

1952年,林正义(林毅夫原名)出生在台湾宜兰。小时候家境清苦,由于家住夜市附近,环境嘈杂,他总是晚饭后先倒头大睡,到了午夜才起来念书,念到第二天清晨为止。

林正义的功课一直很好,最终考入台湾大学。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却因为不服输,选择了当时最难考的企管研究所工商管理专业,但历史学一直影响着他。“其实,我更想当一名历史学家。”2008年奔赴世界银行前夕,他还坚持这样说。

在台湾上大学的男生,必须参加短期军训。大学一年级,林正义军训之后,决定投笔从戎。林正义以大学生的身份从军,很快成为军中宠儿,他被派往金门担任前线的连长。而此时海峡对岸频频出现重大举动:1978年,中国大陆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发展时代,接着中美建交。

5个月后,1979年5月16日傍晚,上尉林正义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航道,他游过2000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此时,他的家人并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

“当时,我为什么会改名字?”林毅夫后来解释道:“回来是个人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我对台湾有什么不满。在台湾,其实不管是亲人、老师还是长官,对我都很好。”

“我回到大陆,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所做的选择,但我希望不伤害任何人。改了名字,就意味着过去的我人间蒸发了、消失了。”

离开台湾时,林毅夫做了最坏的打算:“这一别,也许会像薛仁贵,与妻儿再会,大概要等上十年二十年吧。”

“但是,我还是很幸运,”他后来说,“这个时代对我很好。”4年后,林毅夫就和家人在美国团聚了。而他那时的身份,已经是经济学大师舒尔茨的关门弟子了,后者正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我长不大”

1979年的中国大陆,还不知道MBA为何物。当时的林毅夫,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很想了解这个社会体系,否则,我就无法扮演应有的角色了。那一段教育经历对我来说相当宝贵。”

最初,林毅夫申请就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但校方以“来历不明”为由拒绝了。接着,他开始申请北京大学。

那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张龙翔找到北大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说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对于是否接收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陈岱孙觉得需要谨慎考虑,于是便请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出面,先和林毅夫谈一谈。谈话的地点位于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谈话的结果是:董文俊发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有什么特殊目的。”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董文俊后来说。就这样,林毅夫进了北大经济系。

为了安全起见,对外宣称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当时,即使在北大,知道林毅夫真正来历的,也只有几个人而已。

那时的北大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校园里形成了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林毅夫遇到了经济学大师舒尔茨。通晓英文的林毅夫为舒尔茨担任翻译,舒尔茨对林毅夫印象深刻,主动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宽进严出”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宽进严出”的典型,每年有1/3的博士生在没有拿到学位的情况下离开。4年后,林毅夫完成了多数同学至少5年才能攻读下来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更被老师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拿到博士学位后,1986年林毅夫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读完博士后。此时,北大经济系的很多老师都猜测,“那个曾经游泳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来求学的林毅夫,不会再回来了。”

那时的林毅夫,已经获得了国际经济学界的认可。博士后毕业时,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提出为他提供教职,世界银行也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是,作为林毅夫的老师,董文俊知道,林毅夫的理想在中国:“他不是一般人。虽然他来自台湾,但是他想的是整个中国的事情。”

1987年,林毅夫再次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带着30多箱英文资料回到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

事后,林毅夫告诉老师董文俊,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挣扎都没有。“我的性格比别人更执着一点。不过,换句话说就是长不大。”

“以理服人”

世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研究机构,在此供职的经济学家有700多位。林毅夫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和大家一起站在全球的视角,就发展中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知识上的交流。

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林毅夫觉得有点像小学生第一天上学,很兴奋。不过还好,林毅夫主管的是研究部门,大家交流的是真理。

林毅夫所主管的部门里有250个学者,其中40人全都是高级经济学家,如果把他们研究经济的年限加起来,会超过1000年。有记者问道:“精英总是很有个性,如果大家意见不同,会不会吵起来?你会不会用权威来统一意见?”

林毅夫笑答:“我有那个权威,但是我不用。我们要以理服人,我不用职务上的便利。如果我错了,我向你学习。如果我对了,我一定要说服你,你是错了。知识就是力量。”

世界银行其实和一个大公司一样。它有执行董事会,也有管理层。一般来说,管理层不用投票的方式,而是讨论,然后大家达成共识。如果没有办法达成共识,那么就由行长来拍板。

林毅夫说:“世行为什么会选择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我想,最终还是因为中国这30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尤其是它改变了世界上很多学者对于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看法。”

猜你喜欢
林毅夫舒尔茨世行
A Lost Ball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持续跟踪 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引智引资作用
“世行管理项目”提升养管水平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世行贷款改善湄洲湾航道
亚行与世行选聘工程咨询顾问的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