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9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0-01-24 08:38戴思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期
关键词:下壁尿激酶病死率

戴思平

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9例临床疗效观察

戴思平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90、120、180min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90、120以及180min内的血管再通例数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持续性的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发生缺血性的坏死,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数的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前区出现持续性压榨性疼痛、有心慌、呼吸苦难等,对于有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衰竭、休克等,更为严重的是猝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死率的关键。本文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上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胸痛持续时间>30min;相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导联ST段抬高;患者胸痛发作在发病的12h内;患者的年龄<70岁;在溶栓前向患者说明溶栓治疗可能出现的情况,患者同意后签字。本组病例中排除以下患者:在近期内有活动性出血、外伤、手术后的患者;患者有高血压但是经过治疗后血压仍然高于180/110mmHg的患者;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患者有凝血系统障碍。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1.4±12.7)岁,梗死发生部位:下壁梗死18例,下壁和广泛前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梗死12例,下壁和正后壁梗死13例。对照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60.5±14.6)岁,梗死发生部位:下壁梗死17例,下壁和广泛前壁梗死5例,广泛前壁梗死11例,下壁和正后壁梗死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卧床休息、止痛、吸氧、口服卡托普利、他汀类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硝酸甘油0.1~0.2mg/min静脉滴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隔12h注射一次,共3d;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300mg/d,共3d。治疗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的生理盐水中,在30min内静脉滴入。在此之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在滴入尿激酶后每隔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一次,2次/d,共3d。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90、120、180min内的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评定标准:患者的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溶栓后的2h内出现回降,回降程度>50%;患者胸痛症状在2h内缓解或者消失;在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检测时峰值出现前移,心肌肌酸激酶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在发病后的14h内到达。在以上4项中,具有2项或者2项以上者评定为再通。②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90、120、180min内血管再通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内血管再通情况

2.2 观察两组治疗4周后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4周后病死率和并发症情况

3 讨 论

大量研究表明,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因为粥样斑块出现破裂、出血,以及腔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的管腔阻塞,使供血区域发生急性缺血,相应区域的心肌因缺血而坏死。所以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心肌梗死中,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实现阻塞血管的再通,是挽救接近死亡心肌的关键,这样就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以及保存心功能。在心肌梗死后,能够进行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2]。

尿激酶是纤溶酶原激活物,它可以通过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加强和促进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使血管内的血栓达到溶解。尿激酶是从人的尿液中提取,没有抗原性,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不良反应比较少,适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3]。

在本文结果中,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管的再通率高于常规治疗,且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说明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2]张爱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11):1364-1365.

[3]贾金玲.尿激酶溶栓治疗64例急性心肌梗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5):613-614.

R542.22

B

1671-8194(2010)03-0080-02

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517300)

猜你喜欢
下壁尿激酶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电图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与肝性脑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