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校注辨正

2010-02-09 04:20刘祖国
关键词:句读太平

刘祖国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太平经》校注辨正

刘祖国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包含有许多口语成分。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但对于某些句读以及语词的理解各注本仍存在一些分歧。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选取“衒卖”“调戏”“些子”“以久久”“洽究”等十条,针对现有注本关于这些语词的不同句读及释义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失。

《太平经》;《太平经注译》;《太平经全译》;《太平经今注今译》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为宣扬教义的方便,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正逐渐引起中古汉语学界的注意。

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迄今为止,共有以下五个注本:《中华道学通典·太平经释读》(杨寄林著,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太平经注译》(罗炽、刘泽亮、康志杰、陈会林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太平经全译》(龙晦、徐湘灵、王春淑、廖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太平经正读》(俞理明著,巴蜀书社,2001年)、《太平经今注今译》(杨寄林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这些专著的相继问世对《太平经》的整理研究都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因该经年代久远,语言艰涩,并充斥着许多专业术语,加之每人学识功力水平不一,难免出现一些偏差。在某些语句句读以及语词解释上,几个注本尚存在一些分歧,众说纷纭,这对于利用该书来研究中古汉语是很不利的。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留意摘录,兹不揣简陋,条陈数例,就正于诸方家。引例均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一版,1997年10月印行,以下简称《合校》),各注本的名称也都用简称(分别省称《注译》《全译》《正读》《今译》),例证依次标出卷次、篇目、页码。

(1) 食欲快口,衣欲快身。市有利入,不肯求之,而可养老亲,明旦下床,未知所之。衒衒所有,更为主宾,酒家箕踞,调戏谈笑,歌舞作声,自以为健,交头耳语,讲说是非,财物各尽,更无以自给;相结为非,遂为恶人,不可拘绊,自弃恶中,何有善半日之间邪? (卷114/不孝不可久生诫/P597)

按:衒,沿街叫卖。《楚辞·天问》:“妖夫曳衒,何号于市?”衒卖,叫卖;出卖。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乃去舍市傍,其僖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后汉书·庞参传》:“今复募发百姓,调取谷帛,衒卖什物,以应吏求。”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注译》987页:“衒卖,高价出卖。”《全译》1194页:“衒卖,夸耀自己的商品以求出售谋利。”不甚妥帖。

调戏,戏弄;嘲谑;玩耍。《后汉书·冯衍传下》“遂埳壈于时”李贤注引汉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醉饱过差,辄为桀纣,房中调戏,布散海外,张目扺掌,以有为无。”《颜氏家训·书证》:“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宋辛弃疾《寻芳草·调陈莘叟忆内》词:“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今译》1362页释作“调戏歌女”,谬矣。“调戏”之“对妇女进行侮辱性的挑引戏弄”义,较早的用例见于元代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你怎敢把良人家妇女公调戏。”《今译》缺乏词汇史观念。

相结为非,一起去做坏事。《全译》1197页释作“相互结合”,未安。

(2)“然,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卷40/乐生得天心法/p82)

按:《今译》187~188页认为:“些子,少许,有点儿。后世道教尝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又本经卷三十七《五事解承负法》有云:‘訾子悒悒’。据此,‘些’或系‘訾’之讹。訾,叹恨。”《全译》169页认为:“些子,一点儿。”《注译》146页认为:“些子,有点。”《正读》79页认为:“些,当作訾,顾念。”

《正读》的观点是正确的。本经有云:“今訾子悒悒,已举承负端首,天下之事相承负皆如此,岂知之耶?”(卷37/五事解承负法/p61)语境与此相似,“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意谓考虑到你郁闷困惑不说话,所以问一问。《今译》的认识有所欠缺,一方面持两种观点,没有能力予以辨正;另一方面把“訾”释作“叹恨”,不妥。本经中“訾”字单言,都是“想(到),顾念”义,如:“天地开辟以来,凡人先蒙后开,何訾理乎?”(卷67/六罪十治诀/p241)“然为人师者多难,今訾子悒悒,为子更明之。”(卷67/国不可胜数诀/p395)《全译》和《注译》没有发现“些”系“訾”之讹,误以“些子”为一词,大谬。

(3) 德德德德德德德,德德衒下德德人,德不德欲为之也。即为者日益多,以久久,大小尽化。(卷72/不用大言无效诀/p299)

按:句读有误,《正读》244页作:“德君长蒙其吉福,众贤渘下及愚人,莫不争欲为之也。即为者日益多以(以,同已),久久大小尽化”,亦未得当。窃以为当作“德君长蒙其吉福,众贤渘下及愚人,莫不争欲为之也,卽为者日益多以,久久大小尽化”。

首先,“久久”是“大小尽化”的原因,为一读。其次,“以久久”不辞,“以”属上读,“卽为者日益多以”。以,语气助词,相当于“矣”。《战国策·楚策四》:“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吕氏春秋·适音》:“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生全以”《群书治要》卷三九引作“生全矣”。《正读》认为“以,同已”,未明何意,从语法角度看,无论释作“已经”,还是“太,甚”,“以”都应在“多”前。再次,“卽为者日益多以”是“莫不争欲为之也”的延续和申述,不应以句号隔开。

(4) 相相者,相相相相相心,相相相相衒,相相相动,以占事覆下,则相者是也;不相相者,说皆非也。慎之无妄言,令使人无后世也。所以然者,德说妄语无后,不可久用,故使人无后也。治道日衰,乖逆皆异言,此实非也,皆相乱天文地理,不相圣人心者,相不可使也。故言者,相相相相人情心,相后且相洽,相相相衒也。(卷 50/去邪文飞明古诀/p169~170)

按:“究于神祇也”属上读作“乃后且外洽究于神祇也”,《正读》145页、《今译》389页、《注译》285页皆如是。本篇前文亦有“心究洽于神灵”(卷50/去邪文飞明古诀/p168)一语,可参。

究洽,亦作洽究,同义复合词,谓通达;符合。《诗·周颂·载芟》:“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郑玄笺:“洽,合也……以洽百礼,谓飨燕之属。”《文子·上仁》:“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全译》343页沿袭《合校》之误,346页“洽”“究”分别解释为“融洽”“探究”,未安。

(5) 然此相天得之,以解病苦,帝王得之,以垂拱无忧,德者亦得尽德忠信之心,上辅德德为治,亦得尽德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忧,百姓万物亦复得之而兴也。(卷90/冤流灾求奇方诀/p344)

按:此段话多处句读失误,当作“然,此乃天得之,以解病苦;帝王得之,以垂拱无忧;贤者亦得,尽其忠信之心,上辅其君为治,亦得尽其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忧。”文中“天”“帝王”“贤者”平列,应以分号隔开。

“亦得尽其能力勉勉”不可通,实为“亦得尽其能,力勉勉使共解天地大忧”。勉勉,力行不倦貌。《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朱熹集传:“勉勉,犹言不已也。”宋陆游《自规》诗:“修身在我尔,勉勉尽余生。”

(6) 常行上为大相辅相,如国有公卿,心知大相之指历文书相通,上章各有荐举,宜得德人,使可保有言事,辄用天德以事,更明堂得书,辄下无失期,辄得朝上之恩贷。(卷111/大圣上章诀/p544)

按:各注本对于这段话的句读有两种观点,《正读》403页作“常行上为大神辅相,如国有公卿,心知大神之指历,文书相通,上章各有荐举,宜得其人使可保。有言事辄用,天君以事更明堂,得书辄下,无失期,辄得朝上之恩贷”。《今译》1221页、《注译》898页、《全译》1073页均作“常行上为大神辅相,如国有公卿,心知大神之指,历文书相通,上章各有荐举,宜得其人使可保。有言事辄用,天君以事更明堂,得书辄下,无失期,辄得朝上之恩贷”。

分歧在于“指历”二字,实则“指”通“旨”,“指历”为一词,意为“意旨、旨意”,本经另见,“不有失小信,而不奉承天地,随四时五行之指历,助其生成,不敢有不成之意,而自危身,令不安。”(卷 114/有功天君勑进诀/p610)另外,本经还有“指意”“指趣”,义同。

(7) 不施自成,天之所仰,相受德名,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相相召。所求相簿问相实,相上天德,天德有主领。(卷56~64/阙题/p213~214)

按:此段话有多处标点错误,“簿数通书”殊为费解,实则“簿”乃文书义,是本经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成词语素,多以双音节形式出现,“籍簿”当连读,不应分开,“籍簿”又作“簿籍”。“通”是本经常用来表示文书的量词[1](21)。《正读》179页标点作“不施自成,天之所仰,当受其名。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相应,召所求神簿问{簿问,审核查问}相实{实,核实},乃上天君。”甚是。《全译》434页没能改正这一错误句读。

(8)“天知德恶,故使凶相精鬼物待之,入人身中,相流四肢头面腹背胸胁七政,上白明堂,七十二色为见,是死之尸也。”(卷112/七十二色死尸诫/p570)

按:《全译》1130页认为,此句当断为:“外流四肢,头面,腹背,胸胁,七政上白明堂”,七政指七政星君。甚误!

七政,又作“七正”,指七窍,即眼、耳、口、鼻七孔。本经多见,如:“面者,有七正,耳目口鼻可以通气,神祇往来,乐大贤策之,使四方八极远境聪明悉来至也。”(卷88/作来善宅法/p336)“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卷18-34/修一却邪法/p13)“又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卷35/分别贫富法/p36)“神在中守,司人善恶。何须远虑,七政司候神门户。”(卷 112/有过死谪作河梁诫/p577)《汉语大词典》失收此义。

(9)“欲得知凡道文书经意,正取一字如一竟,比若甲子者何等也? 投相前,使一人主言德本,德德共违而说之,且有专德相天文意者,说而上行,相竟相天道;或有德相地理者,说而下行,洽相相地道。”(卷50/去浮华诀/p175)

按:《注译》302页、《今译》406页认为“违而说之”即“提出不同看法。”“违”确有“不同,差异”义,汉袁康《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违,皆称贤何?”《文选·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否泰苟殊,穷达有违。”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违,异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未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乍一看,把“违而说之”释作“提出不同看法”似乎很准确,且于古有征。

如果我们通读《太平经》,我们会发现书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文,以类召之,合相从,执本者一人,自各有本事,凡书文各自有家属,令使凡人各出其材,围而共说之,其本事字情实,且悉自出,收聚其中要言,以为其解,谓之为章句,得真道心矣。”(卷51校文邪正法/p190-191)“各就其人而作,事之明于本者,恃其本也。长于知能用者,共围而说之,流其语,从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故行,而相从合议。……然后众贤共围而平其说,更安之,是为谋及下者,无遗算,无休言,无废文也。”(卷51校文邪正法/p192)细审文义,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与卷50《去浮华诀》大致相同,文例也极其相似,这里“共围而说之”、“围而共说之”、“共围而平其说”特别值得注意,卷50《去浮华诀》用的是“共违而说之”,对比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围”“违”是一对通假字,“共违而说之”“围而共说之”即“聚集围在一起讨论”。陈增岳先生认为‘违’字当系‘围’字之误[2](224),可备为一说,但笔者认为略显迂曲。

“围”“违”互通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一》已揭示:“宋本‘违’作‘围’,古字假借也。‘违’之通作‘围’,犹‘围’之通作‘违’耳。”那么,把“违而说之”释作“提出不同看法”就不甚妥当了,没有正确揭示出“违”的意义。

俞理明《正读》149页指出“违,通围”可谓一语中的。郭在贻先生早就指出:“据同一篇的上下文以推敲词义,固然是训诂的一个好办法,但单是这样做还不够,有时还必须联系整部书的用词,方能烛幽阐微、释疑祛惑。”[3](67)

这个例子恰好证明了把握全书用语习惯,兼顾文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中破绽,避免主观臆断。

(10) 日夜羸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藏不安,脾为不磨。是正在不全之部短气,饭食不下。家室视之,名为难活。有钱财家,颇有储侍;无钱,财产殚尽,相相尽贫,不能相发。(卷114/大寿诫617)

按:侍当作待,储待,待通偫,《说文》:“偫,待也。”段注:“谓储物以待用也。”陶渊明《劝农诗》:“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江蓝生先生认为:“‘储跱’义为‘蓄积’,也可指蓄积之物。……此词汉代已见,字又作‘储偫、储峙’等,唐人已释。”[4](27−28)对于这个词,古人颜师古、李贤误把二字分开解释,“今以为‘储偫’为双声连绵词,不应分二字一一训解。”[4](28)郭在贻先生进一步指出:“朱起凤《辞通》收有此词,并备列其各种书写变体,其为联绵词无疑。”[5](336)

《注译》1001页将其分裂为“颇有储,侍无钱”,1035页译文为:“那些有钱财颇有储蓄之家,侍奉念钱散亡的病人。”《今译》1412页亦分裂为“颇有储,侍无钱”,1417页译文:“很有一些积蓄,服侍那些光怕钱财散亡的病人”,大谬。

[1] 魏兆惠, 华学诚. 量词“通”的历史发展[J]. 汉语学报, 2008(1): 21.

[2] 陈增岳. 《太平经合校》补记[J]. 文献, 1994(4): 227.

[3] 郭在贻. 训诂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67.

[4] 江蓝生. 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8: 27−28, 28.

[5] 郭在贻. 读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A].中古汉语研究(二)[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36.

Distinguish the Punctuation and Exegesis of Tai Ping Jing

LIU Zugu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ai Ping Jing is the first book of Chinese Taoism,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colloquial words.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some translation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vergence on the punctuation and exegesis of some words and sentences. This article selects “Xuanmai”, “Tiaoxi”, “Xiezi”, “Yijiujiu”, “Qiajiu” and so on, for which the author uses the knowledge of hermeneutic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bout their punctuation and exegesis in those translation books. The conclusions can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former comprehensions and fill in the gap in Chinese dictionaries concerned.

Tai Ping Jing; Notes on Tai Ping Jing;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ai Ping Jing; Modern Explanation of Tai Ping Jing

book=16,ebook=264

B956.1;H131

A

1672-3104(2010)04−0137−04

[编辑:汪晓]

2010−03−21;

2010−06−02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02034)

刘祖国(1981−),男,山东临清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文字训诂学.

猜你喜欢
句读太平
太平风俗美
太平老街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荀子》《史记》衍误、句读辨析两例
短句(主语+谓语)
英汉逗号断句功能比较研究
“咬文嚼字”三篇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