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的问卷调查

2010-02-09 13:36张蕴秀王培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诊断学实验课

张蕴秀,王培昌,闵 嵘,姚 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53)

目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占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90%以上,是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如何使同学们把学到的实验诊断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临床工作实践中去?这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为了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病例讨论的形式是否可行,能否爱到同学们的欢迎?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对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2004级和2005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中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临床医学课程的三个班级,共172人,3个班级分别为 61、59、52人。2003级和2004级七年制已经学完临床课程并进入临床学习,2005级七年制已学完诊断学,正在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的方法。参考国内相关文献[1],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内容,依照李方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一书设计问卷[2]。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育处的各班班主任一起作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信度分析 问卷的设计合理,提供教师的联系方式,时间选择在同学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调查由班主任和实验诊断的任课教师负责,填问卷前说明问卷仅用于科研,不具名,有问题当场解答,问卷回收率为100%,没有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全部问卷都对开放性问题给予回答,可见同学们对问卷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非应付了事。因此,本次调查的信度较高。

2.2 实验诊断学培养实验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等,89.5%的同学认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

2.3 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的作用,59.9%的同学认为能够提高学习兴趣,20.3%的同学认为能够明确学习目标,67.4%的同学认为能够增加实用性,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医学问题,75.6%的同学认为能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7.0%的同学认为能够更好的理解临床意义。有同学指出“学以致用,印象深刻”,“会增加学习负担,要适用”等。

2.4 使用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的化验单的作用,36%的同学认为能够提高学习兴趣,22.7%认为能明确学习目标,86.6%认为能增加实用性,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医学问题。

2.5 在理论课还是在实验课开展病例讨论?15.7%的同学选择在理论课,36.4%的同学选择在实验课,46.7%的同学认为都应该开展。53.5%的同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理论课布置,实验课点评”,“实验课人少,易开展,增加互动,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等。

2.6 实验课中实验操作与病例讨论的比例,76.7%的同学们认为病例讨论占30%-40%。

2.7 开展病例讨论必然会缩短教师的直接讲授时间,打乱教科书的顺序,46.5%的同学认为能通过自学掌握,43.6%能基本掌握。

2.8 考试中病例讨论题目占总分的比例:75.6%的同学认为是20%-40%。

3 讨论

首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同学们对病例讨论相关问题的意见,调查的信度较高,对于实验诊断学教研室在安排教学活动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的结论:同学们已经认识到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十分欢迎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对于开展病例讨论缩短教师直接讲授时间的问题,90.1%同学认为能够通过自学克服,可见同学们对病例讨论的重视。关于病例讨论的形式,同学们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理论课布置,实验课点评”,“实验课人少,易开展,增加互动,人人都有发言机会”,“理论、实践均需联系实际”,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等。可见教师也应该在病例讨论的形式方面下功夫,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多的参与其中,切实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题能更好的考核临床应用能力,其比例应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内、外科学教师和临床医生的意见不断调整。

本人认为,病例讨论应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尽量包括内、外科各系统典型疾病。形式尽量多样化,简单的病例讨论用于大课,侧重于一、两个检验项目,点到为止,用于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复杂的病例讨论要求同学根据简单病史选择检验项目,分析初步检查结果,作进一步检查,综合分析得出诊断。可以同由学们自行假设检查结果,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推理,分析,然后由教师提纲挈领简介,逐步深入,在多个层次上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评价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补充新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由于同学们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了解较少、重视不足,教师必须在病例讨论中进一步强调和补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广泛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复杂的病例讨论题目可在相应教学内容结束后发给同学,在实验课或下节理论课进行分组讨论。将教学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通过E-mail联系,会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更加便捷。

在病例讨论中要培养同学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患者的病情入手,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不能不分轻重主次,一味求全而大。

由于临床课程之间内在联系非常大,教师来自全院不同的科室,彼此交流不足,会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或遗漏的问题,因此,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共同探讨授课内容,作到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陈 辉,康 红.浅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课程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45.

[2]李 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J].第1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110.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诊断学实验课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二)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