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2-09 15:12郭小兰谭丽萍
中国药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过敏史药品报告

郭小兰,谭丽萍

(1.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湖南 湘潭 411100; 2.湖南省株洲市三医院药剂科,湖南 株洲 412003)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的反应。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关于ADR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笔者对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2007年至2008年收集的26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评价,希望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共收集到269份ADR报告,填入到预先设计的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分析、ADR涉及药品及药品分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强度分析等。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分析评价标准,因果关系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未评价、无法评价6级。ADR强度分级为轻、中、重度3级,轻度指轻微的反应,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需治疗;中度指ADR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有中度损害;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严重损害,缩短或危及生命。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ADR报告者为药师172例,医师87例,护士10例。其中门诊ADR 152例,基本为门诊西药房咨询窗口药师收集;住院ADR 117例。有过敏史22例,无过敏史62例,不详185例。发生ADR的269例患者中,男110例(40.89%),女159例(59.11%);年龄为15 d~84岁,其中 0~17岁 37例(13.75%),18~39岁 61例(22.68%),40~59岁 81例(30.11%),≥60岁 90例(34.46%)。ADR 发生时间在12 h内者最多,其中66例发生在用药半小时内,最快的可在用药2 min内出现,0.5~2 h内65例,2~12 h内51例,共182例;另有87例发生ADR时间在用药12 h以后。

2.2 给药途径与ADR

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的生物利用度,而药品进入机体内的速度和程度,也与ADR密切相关。最易引起ADR发生的途径为静脉滴注,共160例(59.48%),口服88例(32.71%),肌肉注射10例(3.72%),局部用药5例(1.86%),静脉注射 4例(1.49%),皮下注射2例(0.74%)。

2.3 ADR因果关系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中,“肯定”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不良反应再次出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一旦怀疑发生ADR,医生往往停用该药不再使用,所以“很可能”的评价结果较高。269例ADR 中,“肯定”3 例,“很可能”206 例,“可能”58 例,“无法评价”2例。ADR预后中,治愈147例,好转108例,病程延长8例,病情加重3例,有后遗症1例(口齿不清),死亡2例。

2.4 ADR涉及药品情况

涉及药品均以怀疑药品的通用名进行统计,并根据第16版《新编药物学》药品分类方法对所涉及药品进行分类。中药制剂由于其成分、作用复杂单独归为一类。有些ADR是由2种或2种以上药品共同所致,按所用药物分类统计后有重复病例,故ADR总数为279例,涉及药品155种。其中抗感染药136例(48.75%),涉及药品53种(34.19%);中药制剂55例(19.71%),涉及药品42种(27.10%);心脑血管药 19例(6.81%),涉及药品 15种(9.68%);消化系统药、解热镇痛药各10例(3.58%),涉及药品均8种(5.16%);维生素类药 10例(3.58%),呼吸系统药 8例(2.87%),电解质及营养药、内分泌系统药各7例(2.51%),免疫系统药5例(1.79%),涉及药品均4种(2.58%);激素类药4例(1.43%),涉及药品 3种(1.94%);神经及精神系统药 3例(1.08%),涉及药品 2种(1.29%);血液系统药 2例(0.72%),涉及药品1种(0.65%);泌尿系统药、生物制剂、外用药和造影剂各1例(0.36%),涉及药品均 1种(0.65%)。

2.5 引发ADR排序前10位的药品

269例报告中,发生ADR数量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9种,维生素类1种,总数73例,占27.14%。其中阿奇霉素17例,氨苄西林氯唑西林8例,五水头孢唑林、维生素K1各7例,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加替沙星、依诺沙星各6例,氨溴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各5例。

2.6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皮肤及附件损害137例(37.13%),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皮疹、瘙痒、红肿、溃疡、脱皮;胃肠系统反应56例(15.18%),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口渴、厌食;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反应47例(12.74%),表现为头痛、头昏、肢体麻木、面色苍白、潮红、局部疼痛;心血管系统反应33例(8.94%),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下降;全身症状31例(8.40%),表现为发热、出汗、畏寒、颤抖、水肿、乏力、晕厥、过敏性休克;五官症状23例(6.23%),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结膜充血、唇周肿胀发绀、咽喉水肿、发声困难、失语;呼吸系统反应16例(4.34%),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促、干咳;精神系统反应10例(2.71%),表现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兴奋、行为异常、锥体外系反应;泌尿系统反应6例(1.63%),表现为肾功能异常、血尿、排尿困难;肝胆系统反应5例(1.36%),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血液系统反应2例(0.54%),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代谢和营养障碍2例(0.54%),表现为电解质异常;内分泌系统反应1例(0.27%),表现为乳房胀痛。因有些药物引起多器官或系统损害,故总数为369例。

2.7 新的或严重的ADR

269例ADR报告中,新的或严重的ADR 28例(10.41%),为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赖氨匹林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各1例;辅酶A、三磷酸腺苷-氯化镁引起过敏性休克各1例,维生素K1引起晕厥1例,出汗、头晕目眩、胸闷1例,皮疹3例;曲美他嗪引起呼吸困难1例,面色苍白、大汗、失眠1例;脑蛋白水解物引起神志不清1例;复方麝香引起呼吸困难1例;丁咯地尔引起抽搐、口吐白沫1例,肌肉颤动1例;更昔洛韦引起抽搐1例;克林霉素引起血尿2例;维生素C引起心率加快、口唇发绀1例;头孢呋辛引起头晕、视物模糊1例;莫西沙星引起肌肉颤动1例;桂枝茯苓胶囊、红核妇洁洗液引起阴部灼痛不适各1例;消结安引起乳房胀痛1例;灵芝胶囊引起头晕、耳鸣1例;小牛血清去蛋白引起烦躁不安1例;地塞米松引起谵妄、幻觉1例;血栓通引起头晕、疼痛1例。

2.8 ADR强度分级

ADR强度分级中,轻度155例(57.62%),中度94例(34.94%),重度20例(7.43%)。

3 分析与讨论

ADR报告者药师所占的比重较大,病室医师次之。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已把上报ADR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科室没有执行,这可能与临床宣传不够、上报观念不强、害怕引起医疗纠纷、专业知识欠缺等有关[1]。调查发现,对患者过敏史不详占多数,这主要是医护人员填写报告时重视不够;其次,门诊流动性大,药师填写报告时多根据医生给患者看病时填写的电子信息或患者在窗口取药或换药时获悉。152例门诊ADR过敏史项基本未填。李世荫等[2]认为,有过敏性疾病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变态反应。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患者既往过敏史的询问,尤其应关注老人、小儿等特殊人群。

数据显示,女性、老年人发生ADR比例高,这可能与女性对药物较敏感、对ADR较关注有关;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增多、合并用药较多,而免疫能力相对较差等原因,故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高。

从ADR发生的时间分布上看,多在短期内发生,提示医护人员应当密切注意患者用药后ADR多发时段的临床反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防止严重ADR的发生。这次调查发现,ADR最迟在持续用药32 d后发生,说明一些药物存在迟发性不良反应,临床不可掉以轻心。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主要是因为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注射剂的内在质量稳定性、杂质含量、药液pH、溶剂的选用、药液的滴注速度等也与ADR的产生有关。提示医护人员应注意使用静脉药物,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3]引发ADR。此次调查维生素K1引起ADR 7例,用药时滴注过快,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支气管痉挛,甚至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4]。因静脉输液多在医院进行,医务人员发现ADR能及时报告,故ADR监测率高。

抗感染类药品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临床应用非常普遍,加之感染性疾病较多,目前在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没有结果之前,多根据临床经验选药。这类ADR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浓度、用药间隔时间、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尽量减少药品联用等予以防范。ADR发生率前10位中,阿奇霉素居首位,可能与不做皮肤敏感性试验、门诊院外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居多等有关。中药制剂位居第二,这可能与中药一般药性平和,常被认为“安全、无毒、有效”甚至当补药多用、久用有关。而中药制剂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成分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且含多种致敏源[5],凌英蓉等[6]也认为导致中药注射剂ADR的主要原因为剂量过大、联合用药、老龄患者、未作肝肾功能检查、输液配置时间过长、适应证不合理、说明书用法用量不详、没有药理作用说明等,因此应从宣传合理应用中药、提高中药制剂质量、规范管理等多方入手,以减少中药ADR的发生。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最多表现在皮肤及附件上,临床表现大多为皮疹和瘙痒,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这类ADR易于观察和发现,故上报最多。ADR治愈好转率达94.80%,说明大部分ADR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治愈的。即使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只要抢救及时、措施得当,亦可转危为安。同时也提示一些药物并不安全,其严重的ADR当引起临床充分的重视和警惕。医护人员应加强临床监护观察,慎防ADR发生,并高度警惕新的或严重的ADR。

[1]李 纲,隆恩午,童荣生,等.8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4):1 100.

[2]李世荫,周劲松.药物变态反应好发因素的临床研究-病人因素[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7,6(2):75.

[3]金桂兰,唐 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4]李 端.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4.

[5]沈 斌,张继明.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5):51.

[6]凌英蓉,陆江帆,郭 彬.我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236例原因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21):47.

猜你喜欢
过敏史药品报告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沉默
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报告
报告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