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葵子考辨

2010-02-09 15:12阮肖平陆维承
中国药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蜀葵尔雅草图

阮肖平,陆维承

(1.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0)

冬葵子的原植物葵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蔬菜,因此以葵为名的植物颇多,这导致了本草记载中冬葵子的用药品种混乱现象。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1]规定其原植物为锦葵科植物冬葵 Malva verticillata L.的种子,并注明是蒙古族习用药。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商品所用的冬葵子,多为锦葵科植物苘麻 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种子,真正的冬葵子名存实亡。为此,笔者对造成冬葵子古今混用现象的原因作一本草考证。

1 葵和冬葵子的原植物考证

冬葵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葵,葵在明代以前指葵菜,是老百姓普遍食用的一种蔬菜。许叔重《说文解字》:“葵,菜也。”元代王祯《农书》:“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作为食用菜,一年可种春、秋、冬三季,但只有冬季种下的葵才能用作药用,其子叫冬葵子。《齐民要术》载葵一年之中可种三茬。春天下种的称作春葵;六月下种的称作秋葵;在十月底土地将要冻结时布子下种的称为冬葵,其谓:“十月末,地将冻,漫撒子,唯为佳。”古代本草书籍中以葵为名的植物颇多,《尔雅》中载有终葵繁露,《别录》中载有落葵,李濒湖认为落字即为终字之误。孙星衍问经堂辑刻《本草经》谓犹以冬葵子与《尔雅》有终葵繁露为一物,以冬之与终,古书通用也。《广雅》中载有荆葵,葵也。罗愿《尔雅翼》载荆葵,一名锦葵。郝懿行《尔雅义疏》谓荆、锦俱一声之转,古人以葵为菜,即今之锦葵,于古则亦谓之荆葵。本草中载有蜀葵则似葵而大。《尔雅》谓之戎葵,《名医别录》则谓之吴葵,《尔雅翼》则作胡葵,郝懿行谓戎、蜀、吴皆谓其大,非是戎、蜀、吴、胡得来,其说甚是。宋代《本草图经》综古籍文献,共收载蜀葵、锦葵、黄葵、终葵、菟葵这5种葵的种子作为冬葵子入药,并把红蜀葵、黄蜀葵、落葵分别收载在冬葵子的后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蜀葵、菟葵从冬葵子的原植物中分出。对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古代所谓葵虽然品种和名称繁多,都是锦葵科锦葵属的数种植物,主要有冬葵、锦葵、野葵、蜀葵4种,潘穗生[2]据《本草衍义》“菟葵绿叶如黄蜀葵,花似拗霜甚雅”以及古代本草记载的“菟葵则为葵类之较小者”的特点,考证古之菟葵为今之野葵。由此可见《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记载的葵的种类和现代基本相符。

2 古代冬葵子品种使用混乱

古代以葵为名的植物有多种,故最易混淆,因此造成各医家对其用药品种记载不一。宋代苏颂《本草图经》[3]:“葵处处有之,苗叶作菜茹,更甘美,冬葵子古方入药最多。葵有蜀葵、锦葵、黄葵、终葵、菟葵,皆有功用,故并载之。中花者名锦葵,功用更强。”苏颂将5种葵都作为真品冬葵子药用。民国张山雷对此提出异议,《本草正义》[4]:“必不能如苏颂《本草图经》之例,意以蜀葵、锦葵、黄葵、终葵、菟葵等物,浑合言之,而上曰皆有功用也。”《植物名实图考》:“惟金钱紫花葵尤肥厚而滑、乃为古之正葵。”清人阮元著《葵考》,也以金钱紫花葵为正。宋代罗愿《尔雅》:“葵即蜀葵”,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以蜀葵为冬葵子。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5]:“葵种类亦多,有露葵、菟葵、黄葵、锦葵、蜀葵,皆有功用,入药者只宜蜀葵。今肆一种充冬葵子者,气味浊恶,色深褐,质沉重,形如橘核,服之令人肠滑,且损脾伤胃也。”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葵以蜀葵最胜,种类最多。其子入药皆性滑利窍,能润气血之燥。”至民国,冬葵子出现了一种伪品丈菊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药坊所售者,皆以丈菊子为冬葵子。丈菊子即向日葵,原产美洲,我国最早记载于明代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因其花亦有向日之特性,故当时将它也归入葵类,称为西番葵,到清代才更名为向日葵。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对冬葵子使用品种主张不一,有的用蜀葵,有的用金钱紫花葵,有的认为不同的葵功效各有所专。

3 现代本草冬葵子来源名称收载混乱

《中药大辞典》[6]:“目前中药所用的冬葵子,大多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种子,在诸家《本草》中均各列专条,效用亦不相同。”1977年版和198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冬葵子与苘麻子同为一条,苘麻子(冬葵子)“本品呈三角形肾状。”直至199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将两者分开,并删掉了苘麻子的别名是冬葵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冬葵子有的地区用苘麻子入药,处方应付时可按地方规范规定配给。”《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临床实用中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书籍将冬葵子作为苘麻子别名。《江苏省中药炮制规范》规定:“写冬葵子、苘麻子均付苘麻子。”1976年,由山东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方剂学》将苘麻子作为冬葵子的正品来源。《高等植物图鉴》:“苘麻种子代冬葵子入药。”

4 冬葵子与苘麻子的性味、功效考证

4.1 冬葵子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药性论》:“滑平。”《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神农本草经》:“主五癃、利小便。”《药性论》:“治五淋、主奶肿、能下乳汁。”《本草纲目》:“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本草经集注》:“葵子汁解蜀椒毒。”《名医别录》:“疗妇人乳难血闭。”《本草衍义》:“患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本草通玄》:“达诸窍。”《本草汇》:“下胞衣。”

4.2 苘麻子

《新修本草》[7]:“味苦,平,无毒。”《唐本草》:“治赤白痢疾,眼翳,痈肿,瘰疬。”《本草纲目》:“主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湖南药物志》:“治麻疹。”

5 古今冬葵子混用原因

从历代本草图文来看,冬葵子和苘麻子两者并不混淆,产生混用现象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有三:其一是两者的部分功效一致;其二是种子形态相似;其三是茎皮皆可代麻用。《本草图经》:“苘实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北人种以绩布,及打绳索。实带壳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实,阴干用。”《高等植物图鉴》:“苘麻茎皮纤维供纺织等。”李时珍《本草纲目》:“黄蜀葵其子累累在房内,状如苘麻子,色黑。其茎长者六七尺,剥皮可作绳索。”“苘麻今之白麻也,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新修本草》:“苘实,人取皮为索者。”宋《开宝本草》:“今人作布及索,苘麻也。实似大麻子”。可见,古代的本草中仅出现品种之间的混用,并无将苘麻子代替冬葵子使用的迹象。主观原因可能是现代书籍收载错误造成,现代各种书籍不经考证或考证不周,相互沿袭,人为造成两者混乱。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6.

[2]潘穗生.关于“冬葵子及其混淆品”一文商榷[J].中药材,1997,20(11):585.

[3]宋·苏 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4.

[4]张山雷.本草正义[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646.

[5]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2.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65.

[7]唐·苏 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42.

猜你喜欢
蜀葵尔雅草图
SolidWorks二维草图的绘制经验与技巧
中国古代蜀葵植物学特性认识和应用考
顽强的蜀葵
蜀葵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蜀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