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010-02-10 10:13郭军雄
中医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溃疡性脾虚结肠炎

郭军雄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张掖734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且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2],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免疫、精神、遗传、感染、过敏等多种学说,一般以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副作用大,病人不易长期坚持。其他新型制剂由于价格昂贵,国人难以接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践证实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持久等独特优势,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广阔的前景[3]。故本文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记载,亦无结肠炎的称谓。而其便溏、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的临床特征, 与中医学之“泄泻”、“痢疾”、“肠风”、“肠澼”等类似,其论散见于《黄帝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等书的相关论述中。目前多数医家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规律及症候学特点,认为其与中医的“休息痢”较为相近[4-5]。

通过复习古典医籍,研读近代文献,笔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黄帝内经》之“肠澼”非常相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可见肠澼一证既指痢疾,又指湿泻、水泻。如杨上善释为“泄脓血”的痢疾, 《康熙字典》引《集韵》之“澼,肠间水”而解为水湿泄泻。故“肠澼”不仅有便溏、湿泻、水泻、久泻不止即“飧泄”、“肠澼”的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类似痢疾的症状,所以从“肠澼”的概念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比起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2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中医多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相关因素可以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相杂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致病。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言:“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李任先[6]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为本,湿热为因,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因。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肝气郁结时神经、精神因素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皮层下中枢兴奋,通过植物神经而产生结肠运动亢进,肠血管和平滑肌痉挛,组织、细胞缺血,抵抗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出血[7]。田海河等[4]经总结188篇文献,提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许占民[8]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本虚标实, 而本虚责之于脾。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由湿热内蕴所致;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王丽娜等[9]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在肠,以脾肾阳虚为本,是内因,是基础;肠道湿热积滞及瘀血败浊是外因,气血受伤为标,是发病的最终结果。可见,本病病因复杂,病程缓慢,病位在肠,且与肝脾肾相关,在其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脾虚湿蕴的病机变化,脾肾虚衰是本病的必然转归。

3 治则治法及临床研究

3.1 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关于治疗痢疾与泄泻的论述可供参考。刘河间《河间六书》之“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及“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等治则,至今仍值得重视。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可谓要言不烦。又指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创泄木安土之法,给后人以启迪。张锡纯主张:“痢之热毒侵入肠中肌肤,久至腐烂,亦犹汤火伤人肌肤至溃烂也……不可但以痢治,宜半从疮治。”此为后世从痈论治提供了思路。

现代医家张洪俊[10]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失疏泄,故以疏肝理脾为主。程卫军[11]亦认为疏肝健脾法是控制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值得重视。田德禄等[12]认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健脾益气是根本治法,清热解毒化湿为常用的治标方法,祛腐托毒生肌法为局部治疗的关键。许占民[8]采取健脾益气,利湿清热,疏肝健脾,温肾健脾,活血行瘀等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且认为急性发作当祛邪,但不可伤正;久泻不止宜固涩,但不可留邪。

3.2 辨证治疗

鉴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端,现代医家多以自拟方分期、分型治疗。如周玉和[13]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肝脾不和、气滞湿郁、脾虚湿盛、寒热夹杂,分别施以疏肝理气,和脾化湿、温运脾湿、调和寒热法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达93.5%。王奎平[14]采用辨证结合辨病分期治疗,发作期治以清热化湿,行气活血导滞;缓解期治以健脾益气,佐以清热化湿,行气化滞,选用相应方药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达100%。

临证加减时,应注意风药的配伍应用,如步玉如[15]认为:对于泄泻初期兼表证及湿盛或脾虚下陷者,均必须配伍风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之类风药不仅可以疏表,更重要的是具有升阳除湿、升提中气之功,取其下者举之、风能胜湿之义。

3.3 专方治疗

张洪俊[10]运用抑木扶土、止泻涩肠的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 例,有效率93.7%。林芝韵[16]受《内经》“风能胜湿”的启发,自拟祛风胜湿汤(防风,白芷,升麻,葛根, 芍药,木香,徐长卿,白及,茯苓)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 例,有效率为83.33%。

3.4 其他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除有内服中药外,尚有中药灌肠、针刺、隔药灸等治法。如刘炳锐等[17]选神阙穴敷药加灸治疗、叶东海等[18]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生肌收敛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等。局部用药可提高结肠黏膜局部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病灶修复,且避免了整体应用收敛药物恋邪之弊,可弥补整体辨证用药之不足。因此对内服中药以外的其他局部治疗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应属于“肠澼”范畴,病因复杂,有外感、饮食、情志、脾虚等不同,临证亦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着脾虚湿蕴的病机变化。因此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湿聚瘀阻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脾肾虚衰是本病的必然转归。治疗上多数医家主张要分期、分型论治,内服中药是主要措施,同时也应注意整体辨证用药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1]江学良,崔慧斐.溃疡性结肠炎[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38.

[2]周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3):184.

[3]陈一斌.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 2005, 18(7):76.

[4]田海河,李庆荣.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思路方法的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5, 2(9):23-24.

[5]郑红斌,陈咸.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优势及辨治要点[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2003, 12(5):439.

[6]曾常春, 张志敏.李任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药研究, 2002, 18(1):34-35.

[7]张芳艳,毛新民, 武鸿莉, 等.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免疫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7(4):369-370.

[8]张会珍,刘建平.许占民教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撷要[J].新中医, 2002, 34(11):14 -16.

[9]王丽娜, 郑培林.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施治[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3, 17(4):281-282.

[10]张洪俊.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结肠炎32例[J].陕西中医, 1995, 16(7):302.

[11] 程卫军.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1):34.

[12]田德禄, 田海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述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 17(6):2-6.

[13]周玉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1例[J] .中医研究, 2004, 17(6):38.

[14]王奎平.辨证结合辨病分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0例[J] .中医药学报, 20O2, 30(5):39.

[15]张智芳,刘洪.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 1996, 16(6):340.

[16]林芝韵.自拟祛风胜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 (4):21.

[17]刘炳锐,乌云格日乐.神阙穴敷药加灸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5例[J] .中医药学报, 1997, 25(5):31.

[18]叶东海, 任洪涛,付玉民, 等.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0例[J] .中医药学报, 2004, 32(3):49.

猜你喜欢
溃疡性脾虚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