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中的“熬”字小考

2010-02-10 10:13朱桂花张友林
中医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巴豆葶苈子张仲景

朱桂花,张友林

(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甘肃 武威733000)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剂中有十多处出现过“熬”字,其意与现代汉语中“熬”有何异同呢? 笔者借用《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的基本思想[1], 认为《伤寒论》方剂中的“熬”字,不但有“炒”的意思,而且还有“煅、烧”之意,与现代炮制学中的炒法和煅法意义相近。

1“熬”字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中的“熬”字,是把食物或蔬菜盛在锅里,加水加热慢慢地煮。人们常说的熬菜、熬药、熬粥,都是这个意思。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剂中,有十多处也出现过这个“熬”字。那么, 《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是否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致呢?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伤寒论》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118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124条:抵挡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131条: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141条: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310条: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去滓, 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小火慢慢煮”之意来解释这个“熬”的话,则以上之“熬”皆难以理解,如杏仁怎么能煮黑呢? 那么这个“熬”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2“熬”字有“焙”和“炒”的意思

西汉后期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雄曾写过一本解释地方话的书《方言》, 《方言》里对这个“熬”是怎么解释的呢?其言:“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注意“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没说加水。可见在汉代,这个“熬”与“焙”、“炒”含义相近,也就是“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的意思。

《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涅阳因位于涅水(今赵河)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县东北。 1981 年底,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学术交流大会在南阳市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宣读论文,确认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这样就可以确定,张仲景是河南南部的人,该地区在春秋初期属于楚国的北部,所以说,张仲景是古代楚地的人,这一点现在看来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张仲景在写作《伤寒论》文稿时,行文中有楚地的方言,如“熬”,是合乎情理的。

3 熬”字的炮制学原理

我们再以现代炮制学原理看这对不同药物的“熬”,则不难理解其作用。“巴豆,熬,去油”, 可以理解为将巴豆炒后,通过包裹压榨以去掉巴豆油。“白粉熬香”,可理解为将白米粉炒香,有补脾胃,扶土止利之效果。“杏仁,熬黑”,可理解为将杏仁炒黑,以减毒、保甙、增效。“虻虫,熬,去翅足”,可理解为将虻虫的足和翅膀等非药用部分炒掉,而且也祛除这两种昆虫类中药的腥臊气味,更便于人们服用。葶苈子(熬),可理解为炒后能够使葶苈子的种皮裂缝,利于在煎药时溶出更多的有效成份,以增强临床疗效。

4“熬”字还可以理解为“煅”和“烧”

仲景在《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中“熬”字的意思,似乎可以推测为“煅”和“烧”,即把体积较大的质硬的药物如牡蛎、龙骨,在火上烤制,待其被火烤酥脆后,再把它砸成小的碎片以供入药用。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中药饮片制作中煅牡蛎的炮制方法。

[1]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巴豆葶苈子张仲景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