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溢价与工资不平等理论研究进展

2010-02-11 03:0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偏向溢价高技能

刘 兰 邹 薇

(1.江汉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言

所谓技能溢价是指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大学工资溢价(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之比)来表示。近几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迅速上升,工资结构不断宽化,技能溢价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SBTC)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如 Katz和Murphy,Bound和Johnson,Berman,Bound和Griliches等)[1][2][3]。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反映了高技能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不断替代以及技术与技能间的不断互补,在劳动力市场上则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不断扩大。SBTC假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他们纷纷运用各国数据对此假说进行经验分析和验证,得到许多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如Card和Dinard认为,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波动并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资不平等的增加,而应该主要由最低工资的实际价值下降来解释[4]。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和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在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上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理论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外生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工资不平等

根据技能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技术进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果新技术比现有技术对使用者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或者新技术的使用者必须承担重新学习的成本,那就是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否则为技能替代(非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例如,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就属于前者,而流水线的采用则是技能替代的技术进步,因为随着生产的标准化,反而会降低技能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对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进行了研究。Machin和Reenen对OECD国家的研究[5]、Katz和Murphy以及Katz和Autor对美国的研究以及Berman和Machin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都发现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技能偏向性。由于对SBTC的看法不同,现有的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将SBTC看作一种外生冲击,另一种思路则认为技术是内生的,是厂商和工人决策的结果,从而致力于解释SBTC的源泉[6]。

(一)外生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早期的研究通常认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着重解释其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由于芯片、个人计算机和网络所导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都偏向于高技能工人,对技能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从而加速了技能的工资不平等。

Bartel和Lichtenberg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高技能劳动力在对待环境变化和适应新技术方面具有相对优势[7],在短期内工资差距会上升。Krueger对技能型劳动力就业的增加给出了两种解释[8]。首先,物质资本必须和人力资本结合,高技术必须与技能型劳动力匹配,采用新技术后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其次,新技术会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劳动环境,高技能劳动力能更快掌握新技术,所以有更多厂商愿意雇佣他们。Greenwood和Yorukoglu指出,如果高技能劳动力在技术实施上拥有比较优势,对特定技术投资的加速会对生产率增长和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9]。Goldin和Katz认为从手工作坊到工厂降低了对技能的要求,体现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替代性[10]。Aghion和Howitt则阐述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使得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转变以及工资不均衡加深的机制,认为技术实际上是机器和能够使用机器的人的组合,虽然新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但只有事先积累某些特定技能的人才能使用。Aghion等认为在新技术刚出现时,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去开发产品。高技能劳动力更能够承受生产率可能出现的下降,并具有较低的适应成本,因此高技能劳动力较容易转入新技术进行生产,并获得更高的工资。

(二)技能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变动与技能溢价

技能溢价作为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当然会受到高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变动的影响。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动而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角度对技能溢价进行了解释[11]。

Katz和Murphy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的技能溢价呈现出“W”型的变动趋势:在20世纪40年代下降,直到6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然后在70年代经历了短暂下降后,在80年代又加速上升。Katz和Murphy将相对工资的变动解释为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要素需求变动的函数,认为大学毕业生相对供给的增长率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大学工资溢价的动态变化。由于20世纪60年代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婴儿潮出生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1971~1979年间技能劳动力迅猛增加,技能溢价下降。同时,在1979~1987年间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较低,它与20世纪80年代加速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一起,共同导致了技能溢价上升。Goldin和Katz也发现从1909至1929年,随着资本深化,电力的广泛运用,连续生产和批量生产方法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对制造业非生产性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这段时期技能的工资差异并没有增加。他们认为原因在于当发生技能偏向性的技术进步时,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阻止了工资不平等的上升。

可见,早期的理论将技能溢价的动态变化归因于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变动,以及外生的SBTC,其缺陷在于将SBTC加速归因于科学的进步与非利润动机的贪婪的企业家行为,并没有解释技术冲击的内在源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技能溢价却仍然在上升。然而,从理性预期的观点来看,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是对未来技能溢价的反应,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技能溢价是以动态方式相互作用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SBTC加速与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点巧合,他们试图将技能的相对需求和供给结合起来,以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新技术具备技能偏向性。他们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作用于劳动力市场和工资不平等的外部力量,而是与就业和工资一样,是厂商和工人决策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内生的角度来分析技能劳动力供给与SBTC之间的关系。

三、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一)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

很多经济学家试图从资本-技能互补性的角度来理解潜在的SBTC的源泉。Griliches早在1969年就提出了资本-技能互补假说,认为高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互补性高于低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互补性,低技能劳动更容易被物质资本所替代[12]。Krusell等针对过去几十年中,技能设备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进行研究,认为对技能的加速需求可以看作是资本设备相对价格快速下降的结果[13]。他们将资本—技能互补看作是SBTC的一种形式,认为如果资本设备与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性更强,资本设备的增加就有利于高技能工人相对工资的上涨,那么投入要素数量的变动就可以解释战后美国经济中技能溢价的大部分变动。虽然Krusell等证明了高技能工人和资本设备的互补性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20世纪80年代技能溢价的上升,但互补性本身依然没有得到解释。Acemoglu和Kiley在内生的技能与资本互补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模型,关键假定是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由利润最大化经济主体的选择所导向的[14][15]。

(二)技能工人供给的增加与工资不平等的内生决定

为什么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相关呢?一个基本思想是技术进步将会被指引到更盈利的地方。尤其是当发展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更有利可图时,新技术往往是技能偏向的。Acemoglu分析了一个有指向的技术进步,强调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加影响着创新的方向。假定生产函数采用如下形式其中 Yl和 Yh分别表示使用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生产的中间产品。假定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为ys(i)=As(i)ns(i)β,其中s=l,h。最终产品的价格为1,两种中间品的价格分别是pl和ph。那么可以算出工资水平和技能溢价分别为:ωs=βpsAs可见,只要Acemoglu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认为技术变动的方向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即Ah/Al=f(p,H/L),其中p是中间品的相对价格比。H/L的增加给技能互补的技术带来更大的市场,同时会增加Ah/Al,即该文指出,新技术不是天然地与技能互补,而是人为设计的,即SBTC是内生的,能够根据技能劳动力的市场规模进行相应变化。高技能劳动力增加意味着一个更大的技能互补的技术市场和更多的垄断租金,从而激励厂商提高技能劳动力的生产率,使得技能劳动力的生产力升级的速度加快。技能劳动力增加,在最初会降低技能溢价(替代效应),但是之后会诱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效应),从而提高技能溢价,甚至会超过其最初水平。

Kiley也是最早研究劳动要素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Kiley分析了与技能劳动力互补的技术方面的R&D投入和技能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认为技能溢价的变动源于技术的内生调整,为了与更多的技能工人相配合,经济中将会采用新的、更加技能密集型的技术。假定经济中存在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分别用Lst和Lut表示),高技能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为wt。生产函数的形式为其中 N(t)和 M(t)分别是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互补的中间品的种类,X和Z是每种中间产品的使用量。该文通过分析证明了:高技能偏向的技术种类和低技能偏向的技术种类的比例和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相对比例成正相关。在短期内,X和Z固定,高技能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因此工资下降。当技术调整完成后,N和X都增加,高技能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增加,工资将上升。

四、存在的争议

虽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在理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理解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提供了一个颇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但是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具体而言,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关系

Krusell等使用20世纪后半叶设备价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美国技能劳动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Mazumdar和Quispe-Agnoli运用秘鲁的数据分析了产业内技能工人比例的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在考虑了原材料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之后,是资本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增加了秘鲁对技能工人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技能工人工资的增长[16]。

然而,Berman、Bound和Griliches认为资本能够仅仅只能解释一部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Berman和Machin也发现资本密集度变化的解释力并不强。Goldin和Katz探讨了资本、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认为资本与技能互补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一国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资本与技能互补会转变为技术与技能互补。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

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变迁包括工资确定制度如工会力量的削弱、工资准则变化以及最低工资实际作用的削弱等。过去20年中,决定美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主要力量是劳动力市场的两项变动:州及联邦最低工资的实际作用下降和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下降。最低工资的目的在于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作用的下降会扩大技能溢价。根据Lee、Card和Dinard的研究,SBTC不能解释性别工资差异的缩小、种族工资差异的稳定以及与教育相关的不同年龄段工人工资差异的扩大。具体而言,他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资不平等的增加并不主要由供给和需求来解释,而应该主要由最低工资的实际价值下降来解释。另外,工会常常会压制工资结构,从而降低技能溢价,但近年来美国的工会化程度一直在下降。工会力量的削弱,无疑对于美国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尤其是工资分布底部的不平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制度变迁对工资不平等的作用也受到了某些质疑[17],如DiNardo和Lemieux认为制度变迁是结果,不是技能报酬不平等的动因,只能对工资分配的某些部分产生影响[18]。

(三)贸易与技术之争

SBTC无疑是引起低技能劳动需求下降、技能劳动需求上升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和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在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上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贸易与工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但是无论理论上还是在实证分析上,学者的观点都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技术和贸易哪一个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的是SS定理[19]。根据该定理,自由贸易使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亦即国内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使出口产品生产中非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亦即国内供给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般在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之间的国际贸易增加,提高了发达国家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从而扩大技能丰富国家的技能溢价。但这一理论遭到了诸多质疑。首先,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数量毕竟很小,不足以对产品价格及工资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美国技能密集产品的相对价格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第三,如果贸易是美国技能溢价扩大的动因,那么美国技能需求和工资不平等扩大的同时,与技能丰富的美国进行贸易的欠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应该下降。然而很多与美国进行贸易的欠发达国家的工资不平等也在上升。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对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影响非常有限。

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工资差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Leamer认为贸易是美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原因[20]。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向美国的出口增加,压低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从而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下降。与之相反,Krugman则认为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只和它的要素偏向有关,而和它的产业偏向无关[21]。只有当技术进步是偏向高技能工人时,它才会使工资差距扩大。因此贸易不是美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Freestra和Hanson对美国工资不平等的经验研究发现,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解释美国1997~1990年间工资不平等的20%~35%,跨国公司的贸易和外包活动能解释其中的15%~25%[22]。

近年关于贸易与技能溢价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强调中间产品贸易(或称外包贸易)。Feenstra和Hanson指出中间产品贸易不仅影响进口竞争产业的劳动需求,而且影响中间产品使用部门的劳动需求,中间产品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比最终产品贸易要大得多,甚至认为中间产品贸易对相对工资的影响与SBTC的作用一样[23]。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对贸易引发的技术进步的建模。Acemoglu突破了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率的联系,将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联系起来了[24]。根据他的模型,国际贸易与技能型技术进步是相容的。贸易影响了开发哪种技术更加有利可图,尤其是贸易创造了技能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的趋势,然后通过价格效应,激励引进新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贸易和全球化导致了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工人,而国际技术扩散将发达国家的技能偏向性技术创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引起所有国家技能的上升。Acemoglu的模型将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探源到了贸易开放上去,丰富了国际贸易影响技能溢价的渠道。

五、结语及展望

随着技术进步、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和各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对于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供给以及工资水平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研究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劳动力在技能水平方面的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无疑为我们探讨各国间和各国内部工资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尽管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远未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但是可以预见,关于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新的理论模型还会不断形成以更好地解释处在不同经济增长水平和技术阶梯的经济中,技能溢价及其与工资不平等相互关联的内在机制,从而推动该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鉴于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状况,我们认为,关于以下问题的研究可能会激起更多理论探讨和争议:

1.目前大量的有关技能溢价和工资不平等的研究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并不多,使用微观层面数据对此进行分析的研究更少。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发端、加速和不断深化,其收入分布状况也发生了剧烈变动。因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技能回报和收入不平等问题,将是今后学术界需要关注的重点。

2.影响技能溢价动态变化的各种不同驱动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平等的增长可能会使得劳动力市场的某些制度安排(如工会)很难生存,也会减少高收入个人对政府项目的支持。这意味着技术进步虽然能增加对技能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对不平等产生放大效应,因为它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再分配的偏好。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承认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准则的变迁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3.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国际贸易和SBTC在解释工资不均衡程度增加时的相互作用。Acemoglu发展了类似的综合性模型,将技术的技能偏向内生化为技能工人的相对供给和经济中相对价格的函数,还特别考虑了贸易量的增长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种新颖的视角正是综合性模型巨大潜力的反映。

[1]Lawrence Katz,Kevin Murphy.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1963—1987: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35—78.

[2]Bound,J.,Johnson,G.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Wages in the 1980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71—392.

[3]Berman,E.,Bound,J.,Griliches,Z.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 within U.S.Manufacturing:Evidence from the Annual Survey of Manufactur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67—397.

[4]Card,D.,DiNardo,J.Skill 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ising Wage Inequality:Some Problems and Puzzles[Z].NBER Working Paper,2002.

[5]Machin,S.,J.Van Reenen.Technology and Changes in Skil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Seven OECD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11):1215—1244.

[6]Katz,L.,D.Autor.Changes in the Wage Structure and Earnings Inequality[C]//O.Ashenfelter,D.Card.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North Holland,1999.

[7]Ann P.Bartel,Frank Lichtenberg.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Educated Workers in Implementing New Technolog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7,(69):1—11.

[8]Krueger,A.How Computers Have Changed the Wage Structure:Evidence from Micro-data,1984—1989[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33—60.

[9]Greenwood,J.,M.Yorukoglu.1974[J].Carn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7,46(6):49—96.

[10]Claudia Goldin,Lawrence F.Katz.The Origins of Technology-skill Complementar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693—732.

[11]Kevin M.Murphy,Finis Welch.The Structure of Wag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55—285.

[12]Zvi Griliches.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69,51(4):465—469.

[13]Per Krusell,Lee Ohanian,Victor Rios-Rull,Giovanni Violante.Capital 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Inequality:A M acroeconomic Analysis[J].Econometrica,2000,68(9):1029—1053.

[14]Acemoglu,D.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1055—1090.

[15]Michael T.Kiley.The Supply of Skilled Labor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Economic Journal,1999,(109):708—724.

[16]Mazumdar Joy,Quispe-Agnoli Myriam.Can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Explain the Rising Skill Premiu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eru[Z].FRB of Atlanta Working Paper,2004-11.

[17]黄彬云.技能报酬溢价变化的动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56—57.

[18]John DiNardo,Thomas Lemieux.Diverging M ale Wag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1981—1988:Do Institutions Explain the Differenc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7,50(4):629—651.

[19]Stolper,W.F.,Samuelson,P.A.Production and Real Wag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41,(9):50—73.

[20]Edward E.Leamer.What's the Use of Factor Cont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17—50.

[21]Paul Krugman.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1):51—72.

[22]Robert C.Feenstra,Gordon H.Hanson.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3):907—940.

[23]Robert C.Feenstra,Gordon H.Hanson.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C]//E.Kwan Choi,James Harrigan.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Blackwell.2003.

[24]Acemoglu,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199—230.

猜你喜欢
偏向溢价高技能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