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吴孟超的真、善、美——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之一

2010-02-13 22:09颜瑄养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傅先生吴孟超吴老

王 蓓,颜瑄养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政治部,上海 200438)

著名肝胆外科学专家吴孟超院士认为,古人所谓“大医精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应是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而吴孟超院士本人正是一位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的伟大的实践者。本文仅从他的真、善、美,以病人至上,同理心,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等几个方面,对这位苍生大医的人文精神作一浅析。

1 吴孟超的“真”

真即真实,实事求是。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根本要义。人文精神也须求真,但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真实,这种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是只停留在真的境界,更要求是真善美的统一。吴孟超就是一位特别求真的人,他常说:“对待病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工作关系着他们的生命,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精确、精确、再精确。”在他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绝不允许医生对病人敷衍了事。他著名的“主任查房”就“真”得让医生害怕。查房时,吴孟超的严格近于苛刻。一次查房,经管医生向吴老报告病人脾肿大肋下 7厘米。吴老问他是怎样测量的,经管医生答:“我大概估计的,反正要做 B超和 CT……”吴老当众严厉地批评他粗心,说:“B超、CT就没有误差?你不亲自查体怎么能判断准确?”说着,吴老掏出皮尺准确测量,发现病人脾大不是肋下 7厘米,而是 12厘米……经管医生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长此以往,医生们对吴孟超的“真”产生了深刻印象。他这种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作风也逐渐成为医生们的习惯。

吴孟超经常组织病例讨论会,讨论手术中的成功与失败,碰到自己主刀的患者出了问题,也毫不避讳。一次他亲自手术的一位病人术后出现黄疸,他专门召集病例讨论。在场许多人是他的学生,大家有的说手术难度大,有的说病人肝功能不行,大多强调一些客观原因。吴孟超沉默了一会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看是手术中操作有失误,胆管可能被封住了。”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承认自己手术中的失误,不有损于院长的声誉吗?吴孟超却认为,任何一个医生,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失败的原因,自己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需要如何解决,要有勇气拿出来公开讨论,不能遮遮掩掩。只有认真吸取教训,积极思考总结,才能取得进步,不能只顾及个人的脸面。

会后,吴孟超马上向病人家属坦诚的说明了情况,获得了理解。再次手术证明了吴孟超的判断和“冤屈”:胆管的确出现了问题,起因却不是手术失误,而是肿瘤恰好生在胆管附近,造成胆管口狭窄。[1]

事后吴孟超说:“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实事求是、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医生的‘晚节’。”

2 吴孟超的“善”

求真是为了求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科学研究的最终价值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的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这里“对人类有益”[2]就是行善。

“善”是善良、善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贵仁,“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仁者,人也”,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可以以性命相托的仁爱之士。对老师裘法祖先生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吴孟超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吴孟超的“善”首先体现在爱护病人、关心病人上。他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乃子女之于父母,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多漂亮,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暖。”他自己就常常在细微之处给病人带来暖意:查房时,他喜欢一边与病人拉家常,一边用手触摸和检查病人的身体。几十年来,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见病更见人,将心比心,把病人当作有感情的个体生命予以尊重。

吴孟超的“善”还体现在尊师爱徒,鸣谦不骄的行为作风上。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是吴孟超的老师,也是他最敬重的人。裘老健在时,吴孟超每周必打电话问候老师和师母。每次老师来上海,他都会亲自到机场接机,见到老师他必定亲自为老师打开车门并小心搀扶老师。吴孟超说:不管走到哪一天,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对于自己的学生,吴孟超同样爱护有加,业务上他是严师,生活中犹如慈父。爱徒沈锋,当年从美国留学归来,正值隆冬,清晨 5点多下的飞机,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时已年过花甲的吴孟超教授竟亲自到机场接他。二十多年过去了,已经当了副院长的沈锋教授仍念念不忘这段往事。

善的前提,就是正,惟有正的伦理、道德,才能称作“善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对于弱势群体,吴孟超更是关怀备至。

2006年,84岁高龄的吴孟超撰写了题为《为医重在德重德贵创新》的文章,[3]文中,吴孟超对医学与道德、医德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论述。指出:为医之道,最重要的是一个“德”字,只有以医德为基础,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生命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医无德,不堪为医”;重德贵在创新,立足于融洽的医患关系,立足于临床病人、疾病的需要,并能在技能、理念上推陈出新,进而指导临床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循环,不断提高。文章将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同情之心视为医之基,将思考人、服务人、总结人视为从医之本,将不断创新视为医学之魂,从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为医重在德,重德贵创新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文是吴老近年来对“善”的思考与升华。

3 吴孟超的“美”

真与善一结合,美即在其中。对熟悉吴孟超以及接受过他治疗的病人来说,吴老的真诚、真实是美,善念良愿是美,大医风范是美,生枯起朽、妙手回春的情景也是美。以下仅通过他救治一位华侨的故事,来领略吴老的美。

一位身患肝癌被判“死刑”的华侨傅先生,抱着一线希望从印度尼西亚来到上海,但住院几天也没见着吴孟超的影子——吴教授出差了。迷信的傅先生心想,这不是个好兆头——看来我此次是凶多吉少啊!和往常一样,吴孟超外出归来在回家之前必定先到病房看看。他早在电话里得知病房里住着一位身患肝癌的印尼华侨,这两天情绪极差,所以一回到医院就径直走到傅先生的床前。睡眼惺忪的傅先生朦胧之中看见一位风尘仆仆、慈眉善目、身着白大褂的老医生俯身床前,顿觉眼前一亮。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方神刀”吴孟超吧?于是脱口问道:“您是吴教授?”对方语气和善:“我是吴孟超,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大喜过望的傅先生马上坐了起来,握住吴孟超的手说:“菩萨保佑,我有救了”。

在获知病人的真实病情后,吴孟超既如实告之病情,又耐心开解、安慰病人,使他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由于病情严重,尽管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并且是吴孟超亲自主刀,但第一次手术后,癌肿还是复发了,而且靠近大血管,再切除要冒很大风险。当时国内外对这种情况通常采取保守疗法,这就意味着病人的生命仅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时吴孟超已经进行了肝癌切除后复发再手术和肝癌二期手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傅先生病情实际,吴孟超认真地为傅先生再次实施手术,终于从死神手里把傅先生的生命夺了回来。

一位作家曾这样称颂吴孟超:“《西游记》里孙悟空从阎王爷的生死簿里把自己的名字一笔勾掉,从此逍遥于生死之外,阎王老子再也奈何他不得。吴孟超凭着高超的医术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也能把阎王爷的生死簿改动,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华侨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幸运者。

康复后的傅先生虽然远在南洋,但常常想起吴教授,想起他那张慈祥、和蔼、亲切的面孔。1991年傅先生专程从印度尼西亚来到上海,把一块精美的“仁德济世”的金匾送给吴孟超。在傅先生眼里,吴孟超就是仁德济世的“活菩萨”。

有人赞誉吴孟超教授:“不是白求恩,却有和白求恩同样崇高的精神;不是华佗转世,却有和华佗同样高超的本领”,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赞誉毫不过分。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医疗体制不够健全,一些医疗机构风气不正,医患关系愈发紧张。正是在这种混乱之中,人们越来越看清了吴孟超院士的美。这种美,是在乱中求序,在拥挤中寻找空间,在道德失序中力保心灵里的良善,在越来越陌生而又难以理解的世界面前维护医生的基本价值。这是一个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之美。

[1] 白育庭,王德芳.大医精诚 大家风范——吴孟超院士医德观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20-22.

[2] 杜治政.医学求真更求善[J].癌症康复,2003,(2):4-5.

[3] 吴孟超.为医重在德 重德贵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3-5.

猜你喜欢
傅先生吴孟超吴老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傅先生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吴孟超院士简介
一个白求恩式的人
——在傅炯业先生李梅英女士金婚庆典上的讲话
国医大师吴咸中的养生之道
虚惊一场
软笔的硬度
唱歌排解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