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制注活力创新机制谋发展

2010-02-14 22:01董建平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2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技人员太湖

董建平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改革体制注活力创新机制谋发展

董建平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研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发展,同时也给农业科研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有的科研体制已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是推动农业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为农业科研注入活力,推动农业科研向前发展。创新给农业科研带来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支撑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

农业科研;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

区域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给科研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太湖所)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三农”的农业科研单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苏州地区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方向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研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区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陷入困惑境地,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动农业科研实现新的发展,太湖所积极探寻农业科研改革发展之路,终于走出困境,取得新的发展。

一、农业科研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困惑

太湖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八十年代,成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创新体系一员。多年来,太湖所围绕苏州地区传统农业发展,不断调整学科设置,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为苏州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发生转型,传统农业逐步弱化,区域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世纪交替时期,太湖所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时期。

1、区域经济发展给农业科研带来的困惑。上世纪90年代,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苏州耕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减少,苏州传统农业不断萎缩。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市稻棉种植面积为450万亩,到2000年下降至280万亩,10年减少170万亩,到2005年又下降至180万亩。至目前,苏州拥有耕地总面积仅380万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63亩,远远低于全国1.35亩和全省1.02亩平均水平。苏州农村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小,以粮、棉、油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在乡镇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不肯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农业生产上,更不愿增加农业投入,农业在农民家庭中已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传统农业在不断弱化,农业科研该怎么走?这是农业科研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2、单位经济发展给农业科研带来的困惑。上世纪80年代起,受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太湖所开始创办和引进各类企业发展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主要以兴办国有企业为主,曾成功创办不少涉农与非农企业,推动了所级经济增长;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主要以盘活闲置资产为目的引进企业,特别是后勤部门利用本所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以承包、合作、租赁等形式引进企业,增加本所经济创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太湖所制订了“谁开发,谁得益”的经济激励政策。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各研究科室也纷纷建办企业,为此,曾出现了“究竟是科研重要还是开发重要”的主题争论,但在当时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少研究部门扛着科研的旗,做着创收的事,科研工作一度弱化。这是农业科研在自身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第二个困惑。

3、科技人员收入落差给农业科研带来的困惑。九十年代后期,单位建办的企业因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管理、资金、人才、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不少企业被市场淘汰,所部经济日趋困难。而随着苏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收入不断提高。太湖所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但财政拨款是省财政渠道,事业经费为省平均水平,由于退休职工众多,与在职人员之间的比例达1.3:1,包袱沉重。靠少量资产运作无法弥补与地方其它行业收入的差距。在各行业比较中,其它行业如金融、工商、税务等行业人均实际收入一般高于本所收入1~2倍,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低下,而农业科研工作又比较艰辛,搞农业科研值不值?这是农业科研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第三个困惑。

二、改革体制为农业科研发展注入了活力

带着前面的困惑,太湖所步入了二十一世纪,由于企业不断萎缩,单位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仅能勉强维持生存,职工思想不稳定,科研进入了低迷期,在这种境况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

1、首次体制改革。2003年,为适应农业科研发展的需要,让农业科研更好地与地方农业发展相结合。在江苏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太湖所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遵照“有利于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有利于科技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提高,有利于单位综合实力的提高”的基本要求,以壮大科技实力,稳定一支高效精干的科研、管理服务队伍为目的,并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前瞻需求和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确立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实行了首次改革。首次改革,按照苏州农业发展方向,调整科研结构和科研发展方向,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作物育种、现代农艺、资源环境三个研究中心。并实行了事企分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机制。首次体制改革,明确了科研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省财政拨款的事业经费增长有限,职工的收入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调整,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地方收入的差距依然较大。陈旧的科研设施、设备及科研条件无法得到改善,科研环境得不到改善,科研工作依然缺乏活力。并且,实行事企分离后,随着企业的衰退,不少职工离岗自谋职业,改革、发展与稳定不相协调。

2、二次体制改革。首次体制改革后,科研方向发生了转变,科研目标进一步明确,然而,迫于事业经费的短缺,研究中心争取课题经费主要还是为了解决人员工资,科研与地方农业生产结合依然不够紧密。为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太湖所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即实行属地管理的改革思路。科技人员一致认为,归属地方管理有利于单位发展。一是能享受到苏州地方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对安定人心,留住人才有着积极作用;二是农业科研与地方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推动农业科研自身发展,能更有效地服务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经过积极向省市争取,最终,省编委同意将太湖所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明确人员编制由苏州市重新核定。二〇〇九年四月,苏州市编办下文同意我所改称为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增挂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明确了苏州市农业科学院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建制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渠道为市财政全额拨款,管理方式参照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苏州都市农业持续发展服务。内设五个管理机构和八个研究机构,定编99人,至此太湖所完成了二次体制改革。

3、改革为科研发展注入强劲活力。经过两次改革,太湖所最终实现了以财政拨款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体现了江苏省农科院适应形势变化,积极建立更加完善、务实和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后,太湖所仍然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员。它的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体制改革为科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过二次改革后,全所的财政拨款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职工收入明显增加,科技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人员收入低、待遇低、人心浮动,特别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在财政拨款增加的基础上,关注民生,切实关心职工利益,为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适用类型变更,改企业保险标准为公务员保险标准;提高了职工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标准;对科研办公楼、实验楼、职工食堂和职工住宅楼进行了修缮,改善了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改革为农业科研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三、苏州发展现代农业给农业科研带来新的希望和挑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苏州从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出发,逐步形成了以城市发展为主、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苏州都市农业和以新农村建设为主体的集约化、高效优质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农业科研带来了希望和挑战。

1、苏州农业发展目标及定位:(1)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州生产和供应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绿色、无公害的要求。苏州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取胜、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以新取胜。(2)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苏州加速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成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的优质粮食、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特色瓜果、名优花卉等生产基地。(3)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发展食品工业。当今发达国家食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率达到90%以上,而苏州还不到30%,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原料或仅经过初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因此,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制,是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2、苏州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研的需求。目前,苏州已基本形成百万亩优质粮油、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百万亩特色水产“四个一百万亩”的现代农业布局。 苏州发展现代农业给农业科研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按照苏州农村主导产业设置农业研究专业方向,增加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农业学科专业设置,特别是要增加农产品加工研究方向和专业设置,增设宏观和微观相协调的农业学科专业设置。其中重点研究开发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和选育、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集约化生产技术、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运输及其深加工技术和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等。

3、农业科研面临的挑战。科研薄弱是太湖所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一是科研积累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缺少新技术和新成果积累;二是科技人员少,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领军人才。三是科研条件差,科研设施旧,现代科技装备水平低。而人才缺乏是我所科研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改革前,科技人员心理不稳定,他们认为与其在本单位艰难迈步,不如在市场经济中体现自我,不少科技人员离开单位,到外面谋求发展。大量科技人才外流,造成了科研人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编99人中1/3是科技人员,2/3则是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由于科技人员少,市编办批复的八个研究机构尚有四个研究机构没有组建完成。由于目前单位人员处于满编状态,须等到有职工退休后才能补充科技人员,充实科研队伍。科研力量薄弱是影响和制约本单位农业科研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四、创新机制,探索农业科研实现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我所归属苏州管理后,管理模式、管理机制都要与苏州接轨,创新科研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现科研快速发展途经,发挥科技优势,推动苏州现代农业发展,是我所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1、建立符合科研规律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积极创建全新的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改善科研队伍结构,才可以不断地为科研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创意,才能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退休人员空缺的编制将全部用于引进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引进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合理”的原则决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同时结合省市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给新引进的科研人员配备科研启动经费,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尽快进入角色创造有利条件,努力造就一支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科研人员组成的精干、高效、合理的农业科研创新队伍。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经过几年的整顿改进、规范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有了较好的改进,通过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制订科研行政岗位职责,制定、修改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如《科研奖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13项管理制度,规范了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提高了行政管理为科研服务的工作质量,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确立了科研的中心地位,建立起以科研为中心,以制度加强管理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行政、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使行政与科研得以协调稳步发展。

3、构建高标准的科研平台。2003年首次体制改革后,根据苏州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太湖所逐步建设了农业部苏州农药生物测试中心、农业部苏州水稻组生态环境野外重点观测试验站、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等农业科研平台,为农业科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受学科建设的限制,科研平台建设离苏州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需着力改善科研创新条件,进一步构建高标准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试验基地。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推动农业科研上水平、上台阶。

4、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服务落后于生产,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为此,要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主动服务生产、服务基层。坚持以科技服务为纽带,努力使研究工作贴近生产、服务生产,要通过科技服务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要在服务中加强调研,寻找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思路,坚持走“服务—研究—服务”的科研与服务路线。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服务与科技推广力度,加强成果引进与消费吸收,加强科技咨询与服务结合,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赢得生存发展空间。

5、加快组建完善研究机构。目前,太湖所仍有四个研究机构没有组建,为此,可考虑整合地方农业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快组建完善研究机构。要按照苏州率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先导的优势,形成科技支撑,加快推动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加强与基层农技部门和企业的联合,积极创办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基地、示范区和科技先导型试验区、科技园区,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时不我待,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薄弱的环节依然在“三农”。对此,要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尽快完善农业科研机构组建,及早地融入并推动苏州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否则我们的农业科研又将会陷入新的困惑。

[1]张震.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 [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 第11期

[2]夏文胜.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J].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 第22卷 第01期

[3]黄季焜,胡瑞法.完善农业科研改革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23期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技人员太湖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声 明
简 讯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2017中国太湖百合花节 花开园博 春满太湖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太湖一角